房委會早前公布2022年在配額及計分制下非長者一人申請者輪候公屋的調查…入面有26%是大專或以上學歷…30歲以下更達52%…有年輕化及高學歷化趨勢。有人批判這些大專生不應該跟窮人爭公屋;有人則慨嘆社會變得愈嚟愈艱難。
在傳統經濟學及理性學派的社會科學入面…我們很少批判人的道德、論斷人的做法是否正確…而偏向解釋人的行為…這是社會科學的科學方法。假設人是理性的自由個體…有權去選擇和決定…他們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做法;自利(self-interest)更是經濟學的基本假設。這跟啟蒙時代前的道德及政治哲學有一些不同。無論是東方或西方的道德政治哲學…都有包含「什麼是道德行為」的判斷…例如孔孟講仁義禮智信…宗教例如基督教亦然。
但社會科學並不阻止其他人用道德角度去批判人的行為。社會上的討論…並不是鼓吹大專生「沒有權去輪公屋」…而是認為「即使大專生有權輪公屋…但他們在道德上不應該輪公屋」。這正正是道德討論。
自利論和道德論…一直都是與公屋相關的熱門話題…幾十年不變。近年的觀察顯示…上一輩喜歡用道德論批判下一代。此外…以前住公屋並不想其他人知道…現在有公屋不見得是壞事。
我記得我大學時想過排公屋…不過竟然被有血緣關係的人說:這是留給窮人住的地方…而公屋是他們努力多年想脫離的地方。然後申請獎學金…就被說獎學金是留給有需要的人。但其實獎學金跟助學金有分別:助學金是給有需要的人…獎學金是獎給優秀的人。最慘的是叫人不要申請獎學金…自己卻無辦法給予更多…無法交學費…差點被踢出校…還叫人借學貸。所以…某些上一代人的觀念非常奇怪。
關於大專生排公屋…我提出三點。
大專畢業 不代表脫貧
第一點是大專生發憤與「躺平」的相對回報。近年教育平民化、大眾化…而非精英化…現在以公開試進入大學的機率比以前高很多。自1978至2011年的34年間…共有約4,399,100名考生曾報考中學會考…即平均每年有13萬考生報考。應屆DSE(中學文憑試)只有5萬名考生…其中7000多人是自修生。大學學位多了…也有其他機會…讀銜接學士(top-up degree)、去海外升學等…入大學的比例比以前高很多。若以社會階級政經地位來說…以前大專畢業的人很「馨香」…現在則通街都係…一個招牌砸下來一定砸中幾個…很多發達地區如是。
這反映兩代人的經歷不同。上一代入到大學是「天之驕子」…其他入不到大學的會認命…覺得理所當然、優勝劣敗(詳見呂大樂教授《四代香港人》)。他們覺得制度公平…努力就可上流。當年香港經濟起飛…受惠於大陸改革開改初期帶來經濟機遇…又有人口紅利…每年經濟增長強勁。他們很多都享受過港英時代公屋、居屋優惠再買私樓…變相容易很多。但他們又會覺得是自己努力…不是靠政府資助。奇怪的是…當他們遇上逆境…例如近來樓價下跌…他們就會覺得是政府的錯。「成功是自己的…失敗是別人造成的」…是很正常的心理。
這一代年輕人…雖然讀書比他們的父母多…惟大專畢業不代表脫貧。根據統計處2021年香港人口普查數據…如果將香港有大專生學歷的人口按工資順序排列…最高的排第一…那麼在這條隊排倒數25%的那個人(25分位)…他的每月收入是20,000至22,499元;30歲以下大專學歷人士…25分位更低…為15,000至17,499元。這個數出外租地方住…租不到正常單位…住劏房儲錢都「掹掹緊」。公屋月租只是約2000元…環境比劏房好…非常吸引。年輕一代反而會覺得…輪公屋才是走上人生上升階梯的捷徑…所以有「住公屋得天下」一說。
本港工資收入不平均…在過去30年愈來愈嚴重。據研究(見下表)…香港的工資增長在1981至1996年平均達每年7.5%;在1996到2018年…跌至3.1%。值得留意是…同一時間香港的大學數目不斷增加…大專畢業生人數也在上升。此外…工資高的人…他們的工資增長愈快…這明顯加劇貧富差距。在1996至2018年…工資在中間40%的人…他們平均工資增幅只有2.8%;而底層的一半人…增幅更只有1.8%。
若將香港所有人的工資加起來…於1981年…工資收入最高的10%的人…他們的工資收入佔所有人工資收入的40%左右;至2018年…這個比例上升至47%。反過來…工資收入最低的一半人…他們工資佔比由1981年的20%…下跌至2018年約11%。由此可見…在過去40年間…貧富差距愈拉愈遠。大專畢業已非平步青雲…不見得一定可以上流…所以並非毋須住公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