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關愛互助 » 溫馨提示 » 學生自殺有先兆 7大警號要留意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支持鍵盤翻頁

學者:學童自殺不等於青少年脆弱


坊間有聲音質疑,現今青少年心靈脆弱不堪壓力,導致接二連三有學生自殺。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副總監羅亦華直指有關說法不當,「現今資訊爆炸,青少年面對的挑戰和壓力比上一代還要多,將不同時代的青少年作比較並不恰當。」她表示,難以評論為何四日內有三名學生自殺,因每宗自殺案均有其個人原奰,但承認自殺案具傳染力,可能是短期內有多名學生自殺的原因之一。


學童自殺個案集中在9月開學後


另外,記者又翻查過去5年的傳媒報道,發現學童自殺高峰期為9月開學後至12月,至於1月至3月個案通常較少。羅亦華解釋,當暑假結束學生9月重返校園時,亦意味他們需重新面對讀書、考試等壓力,「特別是抗壓力較脆弱的學生,很容易因不適應學校生活而輕生。」


被問及近年不少學生不堪學業壓力而輕生,羅亦華分析指,當中或因學生對自我要求,以及家長對子女要求期望過高所致。她強調,學業並非學生人生的一切,無論學生和家長面對學業問題均應順其自然,不應「死鑽牛角尖」強行追求成績,另外亦應有均衡生活調劑舒壓。


求助熱線


學友社學生熱線:25033399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熱線:23892222

香港心理衛生會熱線:27720047

東華關懷熱線:25480010

明愛向晴熱線:18288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死不能解決問題,那生存呢?
 自殺,在香港彷彿成了一種常態。

  學生跳樓輕生、警察吞槍自殺、乘客打開車門從昂船洲大橋跳下,在近幾個月的香港變成了日常的新聞報導,甚至比觀塘道撞車更常見。人們常說生命無價,但香港卻不斷有人上演拋棄無價寶的戲碼。可能有人會說他們抗壓性太差,挨不了苦,但又有多少人能明白一個自殺者的內心感受?

  我曾近站在天台邊緣,只差一步就沒再能坐在電腦前寫文章,所以我絕對明白輕生者的感受。人們愛說生命滿希望,但對一個已經絕望,又或者從來都沒看過半點希望的人,他們不會理解當中的意義。

  當一個成年人手執微薄薪金望著百物騰貴的香港,就連喝個星巴克也是奢侈的享受。財爺說能喝咖啡都是中產不無道理,試想想一杯四十多元的咖啡,足夠兩個麥當勞的廿三元套餐,一個人一日的溫飽,甚至是一個執紙皮老婆婆好幾日的「薪金」。當手上的薪金大半用作了家用、雜費、基本生活開支,餘下的不夠進修,也不能去個旅行放鬆一下,更別說要一完上車夢。窮一生努力,換來的仍是一個窮字,一個生活在最底層的香港人,努力活著,卻看不到任何向上爬的機會。最後他萬念俱灰,走上公屋的頂層挑望星空,記下最後一幕的景像然後一躍而下結束一生。明天的新聞報導找來一個學者或者老闆邊喝著咖啡邊分析原因,結論不外符鑽牛角尖、挨不得、沒好好發洩或者放鬆自己等等。在他們眼中,有壓力就到歐洲去個旅行放鬆一下,放工花幾百大洋吃個晚飯獎勵自己,這樣自然可以掃除一切壓力。他們不會明白基層的苦,或者我應該說是現今基層的苦。

  現在的香港不再是辛苦能得世間財,不再是像上一輩般肯挨就有出頭天。若果李家誠生於一九九零年,他連穿膠花賺取第一桶金的資格都沒有,他只能被父母迫著讀書補習,把生活奉獻於課本與興趣班,然後成為香港成千上萬個踏入社會後領著剛好五位數人工,朝九晚五,但人生沒有任何目標的人。當一個孩子沒有童年,當他的世界只充滿著滿滿的數字與字母,試問他們還如何懂得何謂希望?他的希望就是拋開書本,在綠油油的草地上踢一整天足球,或者對著跟朋友組隊殺怪對抗大魔王,可是他的希望從來沒有成真。當一個小孩生於一個希望沒能成真,整天就被考試、升學、功課、補習纏繞的世界,大人根本沒有資格指責他們挨不了苦,因為他們即使回到家裡仍然面對著兩個世界上最無良的老闆。大人們抗拒回家工作,但卻迫使學生每天回家學習,目的就是要他們長大後成為下一個連星巴克都喝不起的人。面對這樣的未來,這樣乏味的人生,他們選擇結束生命並不是逃避,而是對自己的家長,對這個社會所作出最後的控訴。

  生命滿希望,前提是當你自己的生命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死不能解決問題,但當生活變成了生存,即使活在世上,也只不過是一副空有心臟跳動的屍體而已。活在一個不能有希望與夢想的香港,生與死,到底還有甚麼分別?

一個讚好,是對我的一點支持。
如果想分享給其他朋友的話,請標明出處並附上專頁網址。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MaoYanDe
TUMBLR:http://moyinday.tumblr.com/  
Fanpiece:http://women.fanpiece.com/moyinday/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先讀為快】是甚麼令青年走上絕路
(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 李兆富)
近日香港發生多宗學生自殺事件,再度引起社會的年輕人的關注。(資料圖片)

接二連三有關學生自殺的新聞,許多人直覺是香港教育制度的功課壓力太大,令人透不過氣。毫無疑問,我們的社會過份放大學校成績對一個人未來生活的影響,成績不好的學生彷彿沒有未來。香港教育不合理的高壓,課程也有許多無謂的操練,卻令到所有兒童和青年人就連今天也輸掉。不過,單憑這一點關聯就一口咬定學生是被壓力殺死,可能會忽略了其他社會問題。

青年人無論男女,到了十五二十時,難免會感到徬徨。一方面,他們不再是兒童,開始要建立自己的個人身份認同。另一方面,他們又未有自主的權力,去決定自己的事。奇怪的是,這種成長的矛盾應該是每個人都經過的階段,可是在成年人的眼中,青年人的反叛和躁鬱卻變得不可理喻。
尋求身份認同,青年人是個必經階段,偏偏教育制度的設計卻忽略了對個人身份追求的需要,以為只要跟着同一個模式,讓所有青年人都走在同一條軌道上,「升呢」為明天的成功人士。事實上,越來越多人發現,倒模式的教育只會造就非常少數人,代價卻是大多數「半天吊的副產品」。對不起,我用「教育的副產品」來形容大多數,絕非存心要貶低人的價值;我是真心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只不過太多人誤信了「沙紙在手,未來擁有」的政治宣傳,走錯了路,浪費了天賦。
正所謂「養不教,父之過」,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我用了不少時間去思考,究竟怎樣的成長才算是盡了我對他們的義務。當他們只有六、七歲的時候,我已經跟他們說,上不上大學,看他們到時的情況,可是我有責任在他們成長的過程,幫他們發現自己的天賦。發現了,就給他們機會去發展。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我希望他們在比賽前清楚明白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取長補短,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樣,一窩蜂地參與同樣的比賽,還妄想可以贏在起跑線。
成長就是對自己了解的過程。我隱隱然覺得,時下集體教育只知填塞資訊,卻忽略了每個人必經、尋找自我的過程。家庭也將培育子女成長的責任,完全交託到學校。結果,孩子沒有真正成長。說實在,教育太重要了,完全信任學校和政府,極不理智。
我不是叫人不去上學,但我希望更多人會明白,孩子長大的過程,最重要的除了是學習的榜樣,也要有空間去發現自己的價值,倒模式的集體教育只是學習的其中一個方法,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效率極低的方法。為甚麼在過去廿年,科技令溝通傳訊帶來各種革命性的改變,偏偏教育仍然停留在上世紀的模式,繼續是千篇一律地倒模?學生輕生,只是問題的一部份,抱殘守缺的代價,就是犧牲了下一代的最大利益,扼殺了他們無盡的可能。(節錄,全文將於明日蘋果論壇刊出)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支持鍵盤翻頁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請按此瀏覽"重點帖子"!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