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發生的學童自殺事件叫社會和家長都要反思,有單親媽媽在離婚後將全部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要兒子每日要溫習8至10小時,結果令原本名列前茅的兒子,變成沉迷打機的逃學威龍,直至媽媽想自殺社工介入,才揭發其兒子患上焦慮症。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自殺危機處理中心資深危機輔導員韋賽姬說,該單親媽媽發現丈夫有婚外情,而且育有一女,大受打擊,離婚後她將所有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望他能「有出息、搵份好工」,要他每日溫習8至10小時。
結果本來名列前茅的兒子因父母離異、母親過分緊張學業,變得沉迷打機,後來更不願上學、洗澡,一日三餐吃外賣,每日打機12小時。直至收到教育局缺課通知,該媽媽更為緊張,兒子則兩度以菜刀架頸及企圖跳樓。韋賽姬形容,兩母子陷入惡性循環,互相影響。
韋後來約兒子到動漫展建立關係,經求醫證實兒子患焦慮症,要除服藥治療,亦需為他安排逐步復課,協助改善親子關係,調節母親期望,並化解兒子對母的仇恨及不滿。
該中心主任何永雄說,媽媽採取單向式溝通,忽略兒子興趣及能力,兒子面對壓力只能對抗。
防止自殺會主席周婉芬說,自殺背後有不少成因,當中學業壓力是主因。現時教育以成績論成敗,競爭愈推愈前,學生心智未及發展;出生率低,家庭或會過分溺愛,較保護子女,令他們抗逆能力下降;情緒病或升學、轉校等環境轉變,都是學生自殺的隱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