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民間團體組成民間防止學生自殺聯席,提出多項政策建議,並必須從制度改革入手,其中我認為改善教師工作情況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對於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的報告,楊老師直言作用不大,因為不少學校的宗教科和通識科,也有教學生如何面對壓力和處理情緒,但這些都不是講課就學得會,「現時老師本身已經很忙,新出來的建議是架床疊屋,最根本是減輕老師的工作量,讓老師有時間和空間和學生傾計。坦白講,即使加上精神健康的課程和活動,我始終也很難深入了解到學生的家庭和情緒問題。」//
老師太忙】教學工作逼得太緊 處理學生情緒如急症室爆煲
- 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今日(22日)向政府提交中期報告,建議安排教育心理學家培訓教師為「把關人」,預防學生自殺。
- 不過,有前線老師慨嘆,工作量太多根本無時間與學生聊天,即使有培訓亦無從了解學生情緒家庭問題,形容處理學生情緒如急症室爆煲。
楊老師表示,課程又闊又深,為了確保學生跟上學習進度,功課和模擬試題不得不做,他也就不得不批改。(余俊亮攝)
一個人在成長路上,難免遇上高低起跌,學生心智尚未成熟,遇上低潮時更需要支援。有5年執教通識科經驗的潘老師(化名)形容,學生的情緒問題猶如急症室爆煲,除非學生有緊急、嚴重的問題,否則老師唯有以照顧一大班學生的學習需要為先。
事隔一周始有時間關心
跟潘老師一樣,另一位楊老師也是中學通識科老師,他坦言,課堂中或能發現學生不妥,問題是忙得難以即時了解、支援,例如他曾遇過一位學生上課時伏在桌上,楊老師遂要求他坐好認真上課,同學隨即發脾氣、然後繼續伏在桌上。
楊老師判斷學生當時對課堂秩序無即時威脅,決定暫不處理,並向相關班主任匯報,然而他本人就要事隔一星期,才騰得出時間直接向同學了解,「我事後找他詳談,發現原來他跟家人有爭執,影響了他的情緒,所以一時情緒失控。」
老師:無時間與學生聊天,有培訓也沒用
對於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的報告,楊老師直言作用不大,因為不少學校的宗教科和通識科,也有教學生如何面對壓力和處理情緒,但這些都不是講課就學得會,「現時老師本身已經很忙,新出來的建議是架床疊屋,最根本是減輕老師的工作量,讓老師有時間和空間和學生傾計。坦白講,即使加上精神健康的課程和活動,我始終也很難深入了解到學生的家庭和情緒問題。」
楊老師是高中通識科老師,看新聞、備課、改簿佔了他絕大部分的時間,間中要工作至晚上8時多才能下班,「我和學生有時聊天都會好趕急,因為真的有功課或其他工作處理,忍不住都要跟學生說『唔講咁多啦,講住咁多先』。」他承認這樣的做法不理想,「其實學生被人催促離開都不好受,但我要先顧及一整班同學的學習進度,所以必須要先改簿。一班一份功課隨時要改3小時。」
楊老師坦言不只老師的時間不夠,學生也疲於奔命,「許多同學一放學就趕住去補習、課外活動,又或是補課。他們和大人一樣忙,有時你想找他們聊天,他們都未必有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