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本港基建與民生 » 公私營醫療 » 政府服務有排等 港家長被迫靠估醫自閉童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政府服務有排等 港家長被迫靠估醫自閉童




患有自閉症及過度活躍症的兒童愈來愈多,不過,公立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輪候時間長達一年,愛子心切的家長,容易迷失方向,坊間因而出現各種「治療」卻不受規管。



自閉症患者俊俊(化名),今年八歲,卻只有K2學生的程度。其母吳太月花三萬元,讓他接受職業、言語、音樂治療,還有游水、體操、繪畫班等。吳太坦言,不會期望兒子出類拔萃,但求他日後能夠自理及找到工作,可以獨立過生活。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如果四歲半的孩子,僅得兩歲的語言能力;他到十歲時依然坐唔定,做父母的不知等到何年何月,孩子才懂得自理。

近年有自閉症、過度活躍症等發展障礙的兒童愈來愈多,醫管局接獲的求診數字每年上升近一成。不過,公立醫院的資源卻沒有因而大幅增加,以致兒童診症要大排長龍。有家長向本刊反映,輪候正規的政府精神科治療排了一年、做訓練又要等兩年半。家長茫然數着一年又一年過去,擔心孩子成長錯失治療黃金時機,惟有盲舂舂在坊間尋找服務,卻令魚目混珠者有機可乘,推出各種各樣收費不菲的「治療」服務,但政府卻無規管,家長分分鐘花費冤枉錢,孩子卻未必能在成長路上衝破障礙。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四十三歲的劉太,幾年前與丈夫計劃生小朋友,事前做足檢查,夫婦身體健康,一一年順產誕下兒子康康(化名),初生時眼仔碌碌,非常精靈,但劉太有個教了十年幼稚園的親戚留意到,只有數個月大的康康,去到陌生地方會大發脾氣,表現不尋常。劉太在康康一歲時,要求母嬰健康院轉介兒子到衞生署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做評估,結果康康被診斷出有自閉症,她才意識到,孩子的成長將會一步一艱辛。

康康來自基層家庭,爸爸在大陸做業務員養活一家三口。劉太像一隻盲頭烏蠅,為患病的康康四出奔走,一邊排隊睇政府精神科醫生,一邊輪候社署及關愛基金資助的治療訓練。小朋友做完評估後,測驗中心給家長的指示只是一紙文件,「全部都係剔剔剔,剔咗要睇精神科、驗眼、驗耳、做語言訓練等。」劉太要自行為孩子「執藥」,但「藥量」幾多她卻不清楚,「唔知訓練要幾密集,全部都係自己去摸索,靠『斷估』。」

康康由一歲零三個月開始排隊,等了十個月,終於有關愛基金資助的認知及感覺統合訓練:認知訓練包括配對、分類、數目、排序等,訓練理解物體概念、邏輯分析、抽象思考等能力;感統訓練則包括玩吊環、打鞦韆等,以訓練視覺、聽覺、觸覺、前庭覺及肌肉關節動覺的整合處理能力,但一星期只有一節。而康康排期見公立醫院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醫生,原定等到一五年十二月。不過,康康兩歲半時,行為問題變得嚴重,會搣人、咬人,周街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密集訓練苦等兩年

入小學之前(即零至六歲),是自閉症兒童接受治療的關鍵時期,但康康等到社署的S位密集訓練已將近四歲,服務卻是截至六歲,換言之,康康只能接受約兩年治療就要升小學,劉太擔心孩子錯過黃金期,「以前以為入咗S位就一勞永逸,唔使再東奔西跑,但唔係,原來好多嘢都唔夠。」

劉太解釋,S位特殊幼兒中心提供的認知及語言訓練,原來每個月只有各一節,感統訓練甚至一年才有三節,其餘時間都是群體活動,令她非常擔心訓練不足,「如果你唔理佢,有啲小孩喺S位三年都戒唔到片,可以嚴重到咁。」

由於劉太每四個月至半年才有機會見精神科醫生查詢,她惟有參考其他家長的經驗,「叻嗰啲媽咪會比較四、五間機構,再決定用邊間嘅服務,我會跟佢哋,想行少啲冤枉路。」她聽過很多家長會試針灸、音樂治療等,「我都心郁,但知道成效有待證實,而且全部都好貴,我唔敢試。」劉太曾經貪平,團購坊間一百三十元一堂的感統班,康康上了幾堂後,有次出手打同學,導師向劉太反映,她才知道那個感統班並非針對自閉症孩子,導師沒有接受過相關訓練。  

新症年增一成

有自閉症、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等發展障礙的小朋友,近年愈來愈多。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去年為接近一萬六千人做評估,比一三年錄得的一萬四千幾人,增幅近9%。新增個案中,過度活躍症有二千八百幾宗;自閉症有約二千宗。公立醫院、社署同樣錄得愈來愈多新症,而輪候時間都起碼一年。很多家長都像劉太,愈等愈心急,怕耽誤治療時機,於是自行為孩子安排訓練,但可能藥石亂投。

撰文:吳婉英

攝影、攝錄:葉漢華、胡智堅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專家人手不足成困局 自閉港童等覆診等六個月




零至六歲有發展障礙的兒童,可獲安排到社署資助的非政府機構,進行行為治療,但因需求不斷增加,同樣要排長龍。(《蘋果日報》圖片)



精神科醫生黎大森指出,主流研究證實,藥物加行為治療,對過度活躍症的成效最顯著。





曾任青山醫院兒童及靑少年精神科副顧問醫生、香港精神科醫學院代表黎大森指,醫管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的新症,每年平均增加一成,精神科醫生及臨床心理學家的人手,不足以應付龐大的需求,患者等覆診長達四至六個月,黎大森說:「兩個月跟進已經算長時間,因為小朋友喺學習上經常遇到困難,特別係最初期,如果幾個月先見一次,未必及時解決到問題。」

黎指,針對自閉症及過度活躍症的治療,理想的做法是先由精神科醫生做診斷,並與臨床心理學家按個人情況,制定整套治療計劃,包括用藥、行為訓練的內容及密集程度等。治療期間,精神科醫生作為「聯繫人」,與臨床心理學家、治療師、護士、家長等人緊密溝通,監察兒童的進度再作調整。同時,會教家長照顧技巧,並為患者及家人提供情緒支援。對於家長自行在坊間找聲稱可「治療」的活動,黎大森認為未必適合,「可能做多咗啲無需要嘅訓練,錢同時間分配就錯咗。」

撰文:吳婉英

攝影、攝錄:葉漢華、胡智堅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命裡有時終需有,

命裡無時莫強求。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無助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香港註冊中醫名單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