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休閒天地 » 資訊站 » 健康 » 名校半班初小生為提專注力服ADHD藥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支持鍵盤翻頁

過來人為考DSE 食ADHD藥增專注力 「副作用好大,停藥會手震」
  • 「為讀名校,為了考試,你可以去到幾盡?」精神科醫生許龍杰早前的一篇帖文,指本港不少名校小學的學生都有服ADHD藥物來提升專注力,引來極大迴響。
  • 有過來人向《香港01》表示,當年經精神科醫生確診後,服用ADHD藥物。Andy(化名)指,雖然醫生讓他自由選擇是否服藥,但為考好文憑試,他選擇服藥。
  • 至今,雖已入讀心儀大學,Andy仍間中服藥應試,他以過來人的身份叮囑,服藥的副作用大,一定要先經醫生確診和量度處方。

過來人Andy表示,中五時精神科醫生確診證實有專注力失調,他為考好中學文憑試,決定服食ADHD藥控制病情。(資料圖片)




Andy(化名)在中五時被老師發現有專注力不足的病徵:「中文字成日左右不分,英文字母時大時細,老師建議我去檢查一下」,經精神科醫生確診後,建議他可考慮服藥,當然亦可以不服食;然而他選擇前者,Andy直言:「DSE(文憑試)真係好harsh(殘酷)。」

為考好文憑試服食ADHD藥 中學生嘆停藥後仍會手震

Andy不諱言,服藥後考試時更集中,「考試時好似入左神咁」,成績由中庸水平突飛猛進,成功入讀心儀的科大。不過,對身體的影響是即使入大學後減少服藥都仍然揮之不去:「食藥的副作用好大,停藥後仍會有手震」,憶起服藥期間的食欲不振,藥力消散後的眼花、反應遲緩,Andy仍然餘悸猶存。

Andy強調接受訪問的原因,並不是想說明ADHD的藥力有多好,而以過來人的身份提醒,相關藥物必須經醫生確診及處方:「份量或多或少都會好大分別,是很危險的藥物」。


家長組織「動心行動」創辦人張艷璿表示,其女兒初小三年於名校度過,承受不少壓力,考試其間曾一度頭暈出手汗。(資料圖片)

名校跳級教學生難趕進度 考試壓力致頭暈出手汗

並非每個學生需要服用ADHD藥物以提升學習能力,但要應對排山倒海的課業壓力,足以令小朋友及家長面臨不少精神壓力。家長組織「動心行動」創辦人張艷璿的女兒陳禹齡,月初出席教育事務委員會公聽會時,就向局長吳克儉哭訴主流教育的課業壓力,原來是源自其一年前就讀名校的經驗。

張艷璿表示,當日為女兒選讀該名校,是因為該校屬少數仍開辦半日制的學校之一,原以為半日制度可以令女兒學習壓力較少,豈料結果出乎意料之外。她表示,該校英文及數學會分別跳高一級及半級程度教學,令女兒難以跟上學習進度,需以課餘時間補習追回進度;而校內競爭氣氛濃厚,女兒試過向其哭訴,指「老師會要求考試成績合格的同學企係身,然後俾掌聲」,變相令考試「肥佬」的學生承受奇異目光及增添壓力。



張表示,最壞的時期是二年級下學期,女兒每晚都要做功課至晚上11時,毫無喘息空間;應付考試前及期間都會頭暈作嘔,甚至會手心出汗。做過輔導員的張艷璿表示,當時意識到女兒有情緒問題危機,為了讓她釋出休息空間,無奈做女兒「槍手」,替她完成學校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的練習及抄寫功課,讓她可到樓下公園散心。
家長精神壓力大 「能醫不自醫」

她坦言,當時自己都承受巨大壓力,差不多每晚都失眠,「發夢都擔心佢」,即使自己曾為輔導員,都「能醫不自醫」,要尋求輔導治療,「喊一輪」解壓。最後她把心一橫,為女兒申請入讀國際學校,並於去年初、三年級下學期成功轉校,「依家佢開心到不得了,做左評估都好似無做咁」。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社工的青少年檔案】ADHD處理不好 可能一代一代的延禍  撰文: 黃啟宏「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

《涅槃經》


阿康經醫生診斷後患上「注意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一如既往醫生認為病童家長處理不了他們的行為問題於是尋求社工的意見與協助。(istock)

又是一位經學校轉介至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的小二學童,阿康經醫生診斷後患上「注意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一如既往醫生認為病童家長處理不了他們的行為問題於是尋求社工的意見與協助。

按經驗一般初小病童的行為問題也不算太嚴峻,極其量也是在家中充當小霸王,在服藥和調校父母管教方法後情況大都有改善。唯獨是當時只有七歲的阿康,他所犯的行為問題在起初已達嚴重級別。

阿康嫲嫲表示他在家中經常失控,不斷的跑跑跳跳、不做功課温習、不準時吃飯睡覺等這些實屬少不免,更甚是若嫲嫲未能滿足他的要求便會發脾氣,口中不斷咒罵甚至拳打腳踢嫲嫲,又會把四歲的弟弟視作出氣袋。

更難想像是阿康在學校情況也不理想,小霸王孫子經常跟同學起爭執以致肢體衝突,令人昨舌的為學校社工透露他曾蓄意在學校樓梯偷窺女同學的裙底,被老師發現,故阿康小一成績表內的操行已被評為「C-」級。

嫲嫲說阿康兄弟均是由她獨力照顧,原來阿康父母聲稱白領工作忙碌,無暇教導孩子,結果阿康自幼被「外判」到嫲嫲家,據嫲嫲說兒媳們平均一個月才接兄或弟其中一人回家一趟以盡父母之責,更可嘆是嫲嫲於這數年間一分錢也沒有收到,廿多歲的兒媳倆日常只顧自我的吃喝玩樂,而照顧及管教兒子重擔便落在嫲嫲的肩膀上。

由於嫲嫲年紀漸長,歷年來已不斷苦苦哀求兒媳們接回阿康回家照顧,但換來的卻是兒子再將阿康弟弟交托在嫲嫲家中。


初次面見嫲嫲的感覺是一臉祥和,起初的噓寒問暖已透露出她那份細緻、和靄親切的溫暖;可惜是當觸及孫兒的問題,她便感到無奈和徬徨,說到動容處更滲出了兩行眼淚。

嫲嫲訴說兒媳倆不是不知悉阿康的各項行為問題,但他們只是採取迴避問題的方法處理,更不認同兒子患上ADHD,並批評嫲嫲擅自帶阿康到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覆診,又堅拒兒子服藥以控制病情。

嫲嫲亦曾勸說媳婦就阿康問題面見社工,但最終雙方鬧得不歡而散,母親堅稱自己沒有問題並以粗言穢語回應該位家庭社工。


嫲嫲訴說兒媳倆不是不知悉阿康的各項行為問題,但他們只是採取迴避問題的方法處理,更不認同兒子患上ADHD。(iStock)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孫兒的問題不是在阿康身上,而是在妳的兒子及媳婦當中!」我一臉正色地道。


 「我明白!但我什麼也做不了,更捨不得扔下兩名無辜的孫兒不理,不如社工你嘗試聯絡我兒媳倆和他們談談吧!」嫲嫲苦着臉說。


經過了多番的聯繫阿康的父母,終於只能在電話中和阿康母親取得聯絡。面對逃避問題之父母,實不宜首次便道出他們不足之處,因此只有以正面積極態度來嘗試誘導媽媽,但換來卻是對牛彈琴之感。

不用說在對話完畢後,嫲嫲被媳婦鬧過正着,本來媳婦對阿康服藥的態度一度有軟化跡象,現在又再度表示拒絕,可憐的嫲嫲又再次掉落失望深淵中。

相反在獨自面見阿康時並沒有如預期般頑劣,對於關於他的提問及為他申請兒童之家的主張,阿康靜待着不發一言,目光卻不由自主地四處亂瞄,可見他處於非常緊張的狀態。



 「喜歡繪畫嗎?」我嘗試打開話匣子。

阿康輕輕的點點頭,於是我便引導他繪畫其心目中一張理想的家庭照。

結果是這幅家庭照中只有阿康父母拖着他回家,畫中的他在綻放燦爛的笑容。


 「為何照片中沒有弟弟的份兒?」我好奇的問。


 「這照片大都不會出現,每個月爸媽接回家的都只有弟弟。」阿康邊畫邊淡然的回應。


 「聽說你和父母相處時表現很好的啊!」我鼓勵的道。


 「這管用嗎?自從弟弟出生後爸媽已不多理睬我了。」阿康洩氣的回應。


 「以往我對着爸爸媽媽乖乖的靜下來,只是希望他們能多伴在我身旁;但當弟弟出生後,我發現每次只有多生事端,媽媽才能再次相見。」阿康冷靜的陳述。


「喜歡繪畫嗎?」我嘗試打開話匣子。

原來在阿康的心目中,最渴望的是與父母接觸及得到他們的愛。我亦向嫲嫲分享了孫兒的畫作及內心想法,她只是默默若有所思的不發一言。我眼前看到的是一位當年非常和善的媽媽,到現在慈祥和藹的祖母,她的一生為自身家庭奔波勞碌作無私奉獻,但其懦弱的管教培養出自私的阿康父親,她一再的縱容到現在卻不知不覺又將家庭問題一代一代的延禍到阿康一輩下去,或許長大後的阿康又會重覆將問題帶到他的子女身上。

其實在社會上不只貧窮問題會隔代相傳,就連家庭問題也如是,作為社工,我們當然渴望打斷這條循環鏈,就算做不到,最低限度至少也令他們明白這世代相傳的特質,畢竟,醒覺是改變的第一步。

佛語有云:「一切皆有因果」。當中的循環因由,很值得去細味。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歡樂香江幸運星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要小學生服藥來提升專注力,無異於虐待兒童

︰本文刊出後,許醫生在Facebook上澄清,指他提到的例子為「醫生確診ADHD、但徵狀輕微的個案」,而非濫用精神科藥物或家長非法買藥,其原意為「鼓勵社會在功課量的問題上入手,幫助ADHD的小朋友,減少用藥的比率」,為引起誤會致歉。

日前身兼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委員的精神科醫生許龍杰在Facebook上表示,有不少名校生的家長為令孩子專注學習,會看私家醫生來取得治療ADHD(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藥物。

許醫生又提到,有些學校要求有特殊學習需要(SEN)而成績追不上的學生去看醫生,甚至有老師、學校社工會去信、上門要求醫生向學生處方藥物。

後來許醫生接受《香港01》查詢時,表示要保護病人私隱而未有再透露個案詳情,又提到他指名校生服ADHD藥物比例較高源自家長分享,未有客觀數據。

透過服用ADHD藥物來提升學習表現的做法,早已在外國引起關注。2009年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報道,越來越多大學生嘗試透過服用Adderall及Ritalin等治療ADHD的藥物來提升學習表現。有些學生會訛稱自己有ADHD來取得藥物,或向其他有額外藥物的學生購買。

然而,美國神經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AN)在2013年表明,醫生向沒有ADHD的兒童處方有關藥物並不恰當。AAN強調,醫生有義務保護兒童、阻止他們受到強迫或不當的壓力、抗拒過度醫療化以及醫療虐待。文章提到,醫生必須注意尋求誇大或假裝症狀、務求獲診斷ADHD以取得藥物的青少年及家長。

AAN並非反對患有ADHD的兒童服用藥物,而是反對要求沒有ADHD的兒童服用藥物。使用任何藥物均需要平衡藥效和副作用,如果沒有ADHD的兒童服用藥物,除了帶來不必要的副作用如失眠、血壓增加、心律不正常等之外,更可能影響腦部發育,甚至有個別藥物會帶來成癮風險。

家長、老師和社工都不應胡亂猜測「治療ADHD的藥物可以增加兒童專注力」,然後要求學生服藥來變得更專注、提升學習表現。一來大腦的運作沒有這麼簡單,二來目前未有足夠證據顯示沒患上ADHD的兒童服用有關藥物可以提升學習表現。

在此情況下要求兒童服藥是極不負責任的做法,或會對未有足夠自主能力的兒童帶來莫大傷害,屬於「危害或損害其身/心健康發展的行為」,按定義乃虐待兒童。

醫生宜參考上述美國神經學學會的立場保護兒童,教育局則應該調查有關指控,以免錯誤訊息流傳,並向家長及校方發出明確指引,勿讓幫助病患的藥物被用作傷害兒童。

本帖最後由 folee0001 於 2017-01-27 14:22:10 編輯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容海恩議員發言】跟進濫藥引致精神問題 加強支援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屬
精神病可算是社會上的一個隱形殺手,親友甚至患者本人也未必能及時察覺。近年發生多宗涉及精神病患者的不幸事件,喚起市民對精神病患者支援服務的關注。
大埔醫院近日的一份調查發現,有高達四分之一的精神科住院病人有濫藥記錄,濫藥人士以年輕組群為主。另外,根據香港精神健康調查,只有6%青少年患者曾向精神科醫生求診。在1月26日舉行的衞生事務委員會政策簡報會上,我要求政府加強針對青少年的精神科服務,積極推行預防濫藥的教育工作,並定期監察及評估學生的情況和支援成效。
除此之外,精神病患者的家屬亦要承受巨大壓力,部分人士更出現嚴重的心理困擾狀況。我希望政府能檢討現時社區有關長遠復康服務計劃及暫住服務,提供更全面的有關精神病康復者危機處理的資訊,避免出現更多悲劇。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表示,精神科服務是政府其中一個很重視的醫療服務,政府亦調配很多資源向學校和社工宣傳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問題,希望能減輕精神病的標籤效果,讓患病青少年不要諱疾忌醫。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支持鍵盤翻頁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公屋申請速報系統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