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看來這樣的棄賽,似乎充分表達了他們對於現狀有所不滿、與內在渴求有所衝突。或者他們在當初參賽時,對於場上會發生的狀況並不清楚,但我相信有更大比例的因素,在於一開始於起點時,他們並不真的想要參賽,卻又受了干擾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了參賽的舉動。
要青少年回答未來想做什麼,本身就是個困難且弔詭的問題。(Getty Images)
你是否常聽到父母說「你不想念書的話,那你想要做什麼?」,對於青少年或成人前期者而言,這問題的本身,就是個極度弔詭且難以回答的問題。
未曾有足夠豐富的經驗與探索,要如何知道自己想往哪裡去?於是身為孩子的你,彷彿就處在一個弱勢理虧的立場,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有主見者若還真給了一個回應,那便必須處理下一個更致命的問題「如果做了這個,以後真的會有所出路?」、「你要不要再想想?」、「這可能滿辛苦的,要不要選條穩定的路?」
所以你也開始對於自己主動性的決定產生質疑,因為身為孩子的你,再怎麼樣生命經驗都難以多過於父母,所以你不知道未來的樣貌。同時,覺得多活了幾十年的父母可能知道,或是隨著社會風氣逐流,大概是一張安全牌。
父母阻擋孩子的決定並非為必然,但是我相信所有父母最在意的,就是日後孩子是否生活穩定,而你,難道不在意嗎?你肯定在意的呀!所以父母對於具體生活層面的在意,實為生存焦慮,充滿了對於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而缺乏生命經驗的你,也因為「不知道」,同樣感受到了彷彿走自己都不確定的一條路會發生不幸的恐懼。
所以即便你願意負起責任嘗試走走看,這條路必定都充滿了忐忑與拉扯,這也是多數人在面臨起點時所遭遇的狀況,在為了避凶(也就是恐懼)的前提下、而非清楚並真心喜愛後續安心且穩定的選擇,開始參賽。
而當賽事趨近白熱化,出現種種困頓時,放棄原先就不知為何而戰的選擇,也就跟著變得可能。生存的恐懼,藏在深不可測的潛意識中,偷偷摸摸地爬出來介入你的選擇,而你與父母,一同共享著這恐懼。
父母與孩子,一同共享著對未來的恐懼。(電影《大象》劇照)
不簡單的人生,不怕
人生,從來就不簡單。如果潛意識總是如此鬼鬼祟祟出沒,而我們總是不可避免心生恐懼,是否就註定了迷惘的必然?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我無法告訴你要打保守牌或走險棋才是對的,然而,我想鼓勵你於起點前,花些時間勇敢的去探索,直覺或許會幫助你找到初步適合你的方向,經驗的累積會讓你去評估能力與方向的適配性,生命之河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這些探索絕對值得你停下腳步,然後,往前走。
阻礙與困難勢必伴隨著探索過程出現,身為父母的家長們,你們過去珍貴的經驗,是協助孩子去克服阻礙的助力,不論是情緒或具體層面的經驗。這是一條不斷變動的道路,或許你們也感到無所適從,但請不要忘了,當孩子有你們陪伴同行時,這是一張極為溫柔巨大的支持網,你們一同感到不安與害怕,但也一同面對,伴隨而來的力量遠超乎你們想像。參與而不出手介入孩子的賽事,靜靜地觀看,那是讓孩子免於受到更多不必要干擾的最佳方式,於是他可以更加心安自由地尋找。
你在,孩子不怕;孩子不怕,你不怕。無論你是20歲、30歲、還是40歲,願你們的共感,能帶領彼此前行而不再迷惘。(作者為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