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多年,香港住宅物業市場長期供不應求,而且社會貧富懸殊情況嚴重,以致有很多市民一直未能自置居所,甚至被迫居住在環境惡劣的地方。筆者認為,正是由於市民的住屋問題無法完全透過市場解決,所以政府必須積極回應。筆者要指出,房屋市場是個多層次的複合市場,政府應該針對不同住宅需要推出不同措施。例如居屋定價機制,政府36年來一直沿用「私樓市價七折機制」來釐定居屋售價,結果在私樓價格屢創新高下,新居屋呎價亦不斷攀升,千萬居屋王不時見諸報端。
居屋應與私樓價格脫勾社會不會忘記,居屋的本質屬於資助房屋的一種,在私人物業市場價格離地飛天的今天,筆者促請政府盡快將居屋與私樓市價「脫鉤」,並以申請人實際承擔能力定價,讓申請人更容易「上樓」。另外,筆者也建議政府追上潮流,與時並進,善用資訊科技,盡快推出網上申請居屋方式。房協在去年已推出網上申請方式,而據房協透露,最終有71%申請者選擇網上遞交申請,當中近半為18至30歲青年人,可見網上申請是大勢所趨。推出網上申請方式不但能減省行政工序,亦能避免為趕交表而跌倒的尷尬又危險的場面,還能避免人手點算申請表出現的錯誤。延長二手居屋的按揭擔保期,令買家能獲得合適的按揭安排,也是筆者對居屋市場的另一項建議。由於購買二手居屋單位的白表買家可得到由房委會向銀行提供的以30年為限的按揭還款保證期,但實際上「白居二」單位樓齡有高有低,由單位首次轉讓日期起計算,樓齡偏高的單位未必可獲批足30年還款期。例如居屋的樓齡為20年,以30年保證期為標準,批出的按揭年期僅達10年,令買家每月供款額增加,隨時大失預算。因此,政府如能延長二手居屋的按揭擔保期,無疑令買家更容易「上會」。
公屋需加快興建速度而在公屋方面,只有竭盡所能增加公屋供應才能解決僧多粥少的現實問題。早前運房局局長陳帆突然宣佈將「綠置居計劃」的單位計入公屋的供應量內,筆者對此感到愕然。因為此舉無疑變相減少新建公屋的供應,因此,筆者希望政府能明確「綠置居」是資助出售房屋的定位,將它計入資助房屋供應數字內,不要干擾公屋供應的進度。根據《長遠房屋策略》(長策)的目標是平均每年2.8萬個公營房屋,出租公屋2萬,資助出售8千,合共2.8萬個單位。但從最新文件看,由2017/18至2021/22合共五個年度,沒有一個年度是達標的。最差的一年是2020/2021年度,僅得1.79萬個單位應市。而2023及以後雖然未有數字,但政府已講明長策10年公營目標難以達到。而現時公屋用地的缺口高達4萬個單位以上,連地也沒有,可以肯定2023年後,公營房屋極可能出現供應斷層。以上數據充分反映出本港嚴峻的住屋問題,筆者在此希望政府能從善如流,廣納建言,讓房屋政策及措施更貼近民意。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香港群策匯思主席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政府應思考,居屋的本質是什麼。
公屋供不應求,政府應加速興建。
筆者認為,將居屋與私樓市價掛勾,會失去助人上樓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