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休閒天地 » 康樂園 » 閱讀 » 基層亟待援手 不能迴避短中期選項(文:馮成章)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基層亟待援手 不能迴避短中期選項(文:馮成章)

政府去年底公布的最新《長遠房屋策略》周年報告披露,全港居於不適切居所的住戶數目高達115,100戶,涉及居民人數更接近21萬。人數之多足以坐滿5個香港大球場。當中更包括了3.7萬名15歲以下兒童。隨着樓價與租金今年以來持續攀升,我相信如今實際數字應已高於此數。


這群居於不適切居所的朋友,不止要面對持續攀升的超高呎租,而且天天要面對火警、漏電、惡劣衛生環境等風險!上月底,在香港地產代理商總會的土地座談會上,該會有成員告訴大家,他見過一個只有70平方呎的劏房住了一家四口,月租5000元,即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7.5平方呎,跟古語「貧無立錐之地」的極端景况,已十分接近。

不能單靠填海解決基層家庭困境

更糟糕的是,當社會極之需要大量公營房屋之際,政府的公屋供應量卻快將出現斷層式下跌。早陣子已相繼有媒體報道,房委會在2023年度的公營房屋供應量將跌破1萬伙,亦即只及政府年產2.8萬伙目標的大約三分之一,原因是洪水橋及粉嶺北兩個新發展區再度出現延誤!事實上,按照房委會公布的數字,目前輪候公屋平均時間亦已攀升至5.3年,「破六」看來也只是遲早問題,情况真的十分嚴峻!

再者,年輕人如今若非有父母庇蔭,肯定無法置業安家。一個社會發展到如斯境地——貧無立錐之地、青年無法自立成家——還可以期待長期的安定繁榮嗎!

正因為問題已迫在眉睫,我們再不能盼望單靠大規模填海來解決基層家庭所面對的困境。按照政府提供給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資料,一般填海工程需長達11年才能完成(相關程序,詳見小組的公眾參與文件第55頁);若再加上建屋所需的3至4年,合計便需長達15年才能有屋落成。這還未包括興建聯接道路或隧道所需的漫長時間。即使採取「邊填海邊入伙」的做法,按照團結香港基金的評估也要11年。我想稍有惻隱之心的人都不會忍心告訴劏房戶:請你們多等11年吧!

有建制派朋友問:政府不是已傾力與一些社會服務機構合力興建一些臨時房屋,或把一些發展商捐出的舊樓翻新,以協助基層家庭改善居住環境嗎?

對,有關計劃確實在推進中。但只要大家細心看看這些計劃所能提供的單位數目,一般不是幾十,就是一二百個。即使以較大規模、料耗資10億元的社聯社會房屋計劃為例,所能提供的單位數目也不外是幾千個而已。這當然較零個為佳,因起碼有幾千個家庭可以在短時間內受惠,但相對多達11.5萬個現居於不適切居所的家庭來說,這肯定是杯水車薪。而且,臨時房屋計劃也要到處尋找可作臨時住房用途的土地。所以與其為臨時房屋大費周章,為何不鼓足勇氣從已知的4個短中期選項中,盡量為所需的公營房屋尋覓足夠的永久土地?

再者,香港除了屋地不足之外,其他土地也嚴重不足。未來28年(直至2046年)香港土地供不應求的缺口最少1200公頃。如今這個數字很多人已耳熟能詳,但恐怕沒有多少人留意到,這1200公頃缺口裏,有多近七成是須在未來8年尋找到的。

而且,未來8年所欠的815公頃土地,是基於政府部門於期內預計能準時提供1810公頃土地,這包括來自幾個新發展區的土地;一旦後者出現延誤,缺口便會更大。因此,若然我們只聚焦於選擇一兩個中長期方案,香港社會在未來幾年間所面對的土地短缺問題將無從解決。社會是會為此付出沉重代價的,這包括沒有足夠的污水處理廠、社區設施、交通設施等,而後者全數是民生不可或缺的東西。

明天會續談應如何考慮小組提出的4個短中期選項。

(思考土地系列之四)

作者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市區 山坡上/公屋山邊/馬路上/行人路上/三號九號幹線左右及上/停車場上/碼頭上/學校上/公屋上/球場上/泳池上/行人天橋上/配水庫上/公園上/海上/行人隧道上/行車天橋下臨屋 大約一年起到十八萬間三年五十四萬間供一百萬人住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香港2047年,進入倒數中!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公屋申請速報系統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