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本港基建與民生 » 土地&住屋 » 七成公營的置業隨意門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七成公營的置業隨意門
撫心自問,我其實相當贊成財務學者麥萃才的話,他指人工島填出來的土地是固定資產,有別於無人用、會虧大本的基建(例如高鐵?);可用作土地儲備,總會派上用場。

不錯,無論是率先提倡「強化版東大嶼」的團結香港基金,又或其他從經濟或財務角度支持項目的學者,均存在一個重要的共通點:就是除了興建住宅單位以外,人工島到底用來做什麼?他們總是語焉不詳,顧左右而言他。

記得有次和基金的黃元山同台辯論,我不斷質問他人工島的具體規劃和用途。結果弄得他有點生氣,回應指香港是個自由經濟體系,用途當然是留待市場自行調節,就像新加坡的濱海灣填海區一樣,用不着政府一早欽點命定。我心想,假如你真心信奉自由經濟,哪又怎可能叫政府花上萬億填海呢?惟見他早已面紅耳熱的,也就不再跟他爭辯下去了。

土地儲備何以「總派用場」

這種「土地儲備,總派用場」的迷思(不錯,是迷思,就如全球當紅的以色列歷史學者Yuval Noah Harari指出,自由經濟確是一種宗教信仰),陳冠中很早便有過詳細分析。他在2005年的《我這一代香港人》中曾寫道:「不知道是天才的劇本,還是自然渾成:土地是皇家的,政府做莊家,以限量供地造成稀有令房價長期上揚,吸引香港人紛紛向銀行貸款買房,世代相傳了地產必升的神話……房價股市愈發猛升,大家發財,順便造就了香港幾十年的富貴與浮華、我這一代人的燦爛與飛揚,思之令人感傷,然後不禁啞然失笑,簡直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天仙局。」

這個天仙局的比喻,實在最能清楚表述「總派用場」的迷思。只要有人願意落場接貨,哪管它是什麼用途、有沒有用途,賭局就能繼續不斷玩下去,而且愈賭愈大,大到可以過萬億賭注。

一個幾乎相同、但更學術化的表述,則可在David Harvey的Rebel Cities(2012)一書中找到:「按揭資產的證券化,讓金融機構在賺取最有利可圖的前期回報和中介費用後,能輕易把風險轉嫁他人……由土地和房地產組成的投機市場,是一個沒有Bernie Madoff居中操控的龐氏騙局:我入市,價格上漲,誘使更多人入市,如此而已。」

Harvey所說的「證券化」,大概就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債」的如意盤算:在人工島計劃開展之初,已可先讓這「概念股」炒作一番;到工程上馬之後,又可讓各方承建商繼續融資;待一個個項目落成後,再可通過地產市場炒多幾轉;就算到時計劃出了亂子,還可重組債務和包裝過再來……兜兜轉轉,這個「大富翁」遊戲起碼玩三四十年,即使到最後宣告爛尾收場,相信司長也已返回天家了,又有誰會記起當年誰是陳茂波?

其實牽扯金融市場的操作,根本就不用那麼勞師動眾。君不見早前政府修例發行「綠色債券」,只靠一個全無內容的虛擬口號,便足以令中外金融機構齊聲歡呼喝采,還未問是什麼葫蘆賣什麼藥,便已紛紛爭相搶閘落注。反正由政府做莊帶頭開賭,自上而下推動的全民豪賭,自能突顯計劃經濟式的投機事業,必然具備過人的政策條件,自是一個何等完美的天仙局——試問還有哪門生意能如此「總派用場」?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人工島回本的邏輯

現時坊間對人工島基建成本的估算,大概在5000-10000億港元之間。不少測量、財務專家遂紛紛進言,對如何回本提出各種估算方式。例如作為專業測量師的立法會議員謝偉銓,便提出人工島50%土地用作住宅發展,私樓部分以六倍地積比興建,由此推算出1.53億平方呎樓面面積,未來若以每呎4000元出售,便可得出合共6120億元的收入,超過官方5000億基建成本的估算。

謝偉銓方案一出,早已淪為不少朋友之間的笑談,難得專業測量師同時也是創意會計師。環顧現時香港的新發展區,住宅用地一般只佔15-20%左右,其中啟德更只佔10%以下,與50%也未免相差太遠。採用六倍地積來發展,則意味人工島上全是40、50層以上的大樓。至於1.53億呎的樓面面積,就算每個單位有750呎那麼大,也足以興建多達20萬個單位;若再加上餘七成公營單位,整個人工島便有70萬個單位,人口少說也有180萬以上!

無論如何,要試圖證明人工島有利可圖,方法其實只得一個,就是像江湖郎中般不斷吹噓炒作;久而久之,假的也一定會變成異常逼真。不過,任誰都知道5000億元的成本估算,也未免過分樂觀了一點,說出口實在也不太好意思。於是又有論者向公營房屋打主意,例如把一半或全部作資助置業而不是作出租公屋之用,如此額外再有4000、5000億進賬,或許足以餵飽這條「基建大鯨魚」。

炒樓階層後備軍

儘管江湖郎中多半只是信口雌黃,但我卻真心覺得他們相當有道理。林鄭月娥既然把新增土地的公營房屋比例,由《長遠房屋策略》的六成提升至七成,同時又要應付相關的巨額基建投資,試問又怎可能再獨沽一味地興建出租公屋?

原來的官方政策指標,是在未來10年興建20萬出租公屋,以及8萬個資助置業的單位,後者只佔整體公營房屋低於30%。但當公營比例由六成提升至七成,意味未來10年,最多將可增加達4萬個公營單位,設想若悉數撥作資助置業之用,則其比例將急升至整體公營房屋近40%。待「明日大嶼」在十多年後開始啟用,為了補貼巨額的基建開資,資助置業比例還有進一步上調的可能。

林鄭上台後提出「以置業為主導」的房屋政策,力推首置上車盤、「綠置居」和「白居二」等措施,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讓公營房屋資產「證券化」,讓廣大市民能一嘗當業主的滋味。連帶基層市民的畢生積蓄,也悉數押注到房產之上,並承受市場波動的沉重風險。短期而言,資助置業能為庫房帶來可觀進賬,但業主暫時仍未進入私樓市場;久而久之,這批數以十萬計的新業主,在儲備足夠的彈藥後,便有力成為炒樓階層的後備軍。

公屋「半賣半送」構思

這難免令人想到同是來自團結香港基金、港大前首席副校長王于漸,多年來一直大力鼓吹公屋「半賣半送」,甚至要把香港整體自置居所的比例,大幅推高至九成。看來如此瘋狂構想,最終同樣可能假林鄭之手實現。

此事令人回想起影子長策會成立之初,部分成員正是看了王于漸在〈香港長遠房屋策略和「港人港地」〉(2013)的驚人建議,才萌生必須加以嚴肅回應的念頭,因此才有《信報》這個專欄的出現。

按照王于漸的方案,完全可以想像,資助置業和公營房屋的「證券化」,將為包括基層在內的廣大市民,重新搭建所謂的「置業階梯」。假如樓市仍能長期繼續保持堅挺(例如來自大灣區的炒樓團源源不絕),則受資助的「下階業主」便可暫時先充當後備軍;但一旦樓市日後出現什麼風吹草動,則置業隨意門便會中門大開,數十萬「下階業主」便可被調動起來,為「上階樓市」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撐。如此地產天仙局的永續發展,便指日可待。

鄒崇銘 影子長策會成員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當年地鐵通車,D 人話香港邊有甘多人搭。
當年新機場要起,D 人話玫瑰園工程。
當年青馬橋,丁九橋一樣有人話。
但一樣日日甘多車。
大家想像下如果唔係當年有人浪費錢,邊有今日用
其實好多野都唔可以話有咩實質用途,但冇又會點
有雞先定有蛋先,有地有人住就有需求,發展仲比唔發展好,最起碼未來十幾年地盤公人有工開
香港係一個冇天然資源地方,人口又開始老化冇新移新發展就只有等。。。。。。。
香港人平常心D.....唔好甘多政治啦,最好自己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公屋申請速報系統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