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本港基建與民生 » 公私營醫療 » 公院爆離職潮 新東聯網外科1年走16人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公院爆離職潮 新東聯網外科1年走16人
醫管局新界東聯網爆外科醫生離職潮,去年共16名外科醫生離開,佔外科部111名醫生的14.4%。當中4人更是顧問醫生級,佔整體外科顧問醫生人數約六分之一。據悉,離職醫生包括曾為馬尼拉人質事件中下顎中槍的易小玲施手術的整形外科醫生黃守仁。現時部份空缺尚未填補,極可能要留待今年7月新一批醫科生畢業後才能補回。有資深醫生形容,離職情況可謂近年最嚴重;病人組織則擔心會延長非緊急外科手術輪候時間,促醫管局盡快推措施救亡。屬新界東聯網龍頭醫院的威爾斯親王醫院發言人表示,去年新界東聯網有8名醫生辭職,包括1名泌尿外科及2名普通外科顧問醫生,另有1名整形外科顧問醫生退休、7名醫生轉投醫管局其他聯網,總共16名醫生離開,佔新界東聯網約111名外科部醫生的14.4%。離職者中,4人是顧問醫生,佔現時約24名顧問醫生近六分之一。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有資深醫生指出,新界東的外科醫生離職情況可謂近年最嚴重,但仍屬可接受範圍,對整體外科服務沒太大影響。不過非顧問醫生職位或需等待應屆醫科生畢業後才能補回。威院整形外科組只有6至7名醫生,走了1位顧問醫生亦對該組運作有一定影響,期望短期內填補。

據悉,該名離職顧問醫生是前整形及整容外科學會會長黃守仁,他曾是易小玲的主診醫生,負責為她中彈的下顎進行清創手術,清除壞死組織及以鋼片暫時固定下顎骨,以控制傷口,黃其後被指手術出現失誤,令易小玲傷口受感染,連累易再經歷逾30次手術失敗;2013年8月更因移植的骨頭枯萎,需把骨頭和植入的牙齒全部取出。同年12月,易小玲到台灣長庚醫院接受顯微重建手術權威魏福全醫生治療後,才成功重建下顎。本報於截稿前未能聯絡黃守仁,據悉他退休後一直保持低調,多名私人執業的整形外科醫生均稱,不知道黃有否自立門戶。

泌尿外科方面,有資深醫生表示,新界東泌尿外科團隊有17名醫生,今次是「十年嚟首次有人走」,離職的2名醫生均是加盟私營醫療集團「搵真銀」,「不過都係健康嘅人手流動,始終新人係需要晉升機會,團隊夾咗咁耐,都承傳到」。據悉部門已透過公開招聘覓得接任顧問醫生人選,服務未受明顯影響,如緊急前列腺手術仍能維持90%個案於3個月內完成、外科專科門診輪候時間最長76周,於全港7個聯網排「尾三」。

威院指,過去3個年度(2015/16、2016/17、2017/18)新界東外科醫生流失率分別為2.9%、4.8%及2.7%;聯網所有醫生整體流失率則為2.2%、4.9%及5.6%,呈上升趨勢。該院表示,聯網正積極進行招聘以填補空缺,醫管局亦已推出多項增聘及挽留人手措施,包括增加駐院醫生培訓名額,以聘請合資格的本地醫科畢業生及提供相關專科培訓、增加醫生晉升機會及加強培訓。該局亦會繼續招聘有限度註冊醫生到公院工作,紓緩前線醫生工作壓力。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上述醫生離職情況令人擔憂,「希望只係個別年度嘅情況」,擔心人手短缺下,醫生為了如常應付緊急手術,導致非緊急外科手術輪候時間延長,增加病人風險。他建議醫管局盡快推行措施補救,包括推行非緊急外科手術的公私營協作計劃,分流病人到私家診所接受如腸胃鏡、內窺鏡等日間手術,以便縮短手術輪候時間。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威爾斯親王醫院所屬的新界東聯網,外科部去年有16名醫生離開,佔現時111名醫生的14.4%,有資深醫生形容情況是近年最嚴重。


新界東醫院聯網外科一年有16名外科醫生離開,病人組織擔心會影響病房運作、延長非緊急外科手術輪候時間。圖為威院新翼8A外科病房。


分別有中大醫學院教授及資深醫生認為,新界東醫院聯網外科部去年「離巢」人數很多,猶幸尚未對部門運作構成嚴重影響。


去年退休的黃守仁(小圖)醫生,曾為馬尼拉人質事件中,下顎中彈的易小玲施手術,但被指手術出現失誤致無法復原,易其後到台北長庚紀念醫院接受下顎重建手術後方康復。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私營「越嚟越好搵」 轉投私院隨時變「月球醫生」

醫管局去年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2017年公立醫院外科醫生離職率為5.9%,雖然比率不是特別高,但屬資深級別的顧問醫生流失率達12.1%,排名僅次精神科。有公院外科資深醫生承認,「私營市場越嚟越好搵,收入隨時係現在兩倍以上」,隨着醫療通脹不斷增加,公院留人才的能力會更有限。

該名資深醫生表示,外科是「多勞多得」的專科,若在私營市場,做越多手術,收入越高。私家醫生每宗手術的收入「萬萬聲」,加上每年5%至8%的醫療通脹,指建立口碑後,隨時成為「月球醫生」,即每月收入100萬元,對公院外科醫生而言是極大的「離巢」誘因。





另有醫生指,一些如泌尿外科等較為冷門的科目,近年亦開始「渴市」,不少醫生表示願意成為泌尿外科專科醫生,當接受十多年的訓練、掌握腫瘤切除、移植手術等技巧及手法後,自然希望嘗試私人執業。該醫生認為有同業抱這種想法無可厚非,亦未必與公立醫院的高壓工作環境有關,「最緊要係有新人肯投身呢一科」。

中大醫學院醫生工作增 病人組織憂青黃不接損質素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趙偉仁,認為人手流失不影響外科醫生的手術學習。資料圖片(蘋果日報)


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擔心,人手短缺造成「連鎖反應」,連帶手術、專科門診服務質素也下降。資料圖片新界東醫院聯網一年有16名外科醫生離職,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擔心,公立醫院將更缺乏具經驗的醫生,培訓新人的手術技藝,造成青黃不接,尤其威爾斯親王醫院同時是中文大學的教學醫院,頻繁的人事變動或會影響臨床教學,並有可能因為人手嚴重短缺而造成「連鎖反應」,連帶手術、專科門診服務質素也下降。

林志釉指出,新入職的醫生需要接受最少6年培訓才可成為專科醫生,連同入職前讀畢6年的醫科生課程,即社會前後需要12年培訓一名能獨當一面的醫生,成本非常高,「(公眾)唔止期望佢識醫人,亦有責任指導新人完成專科培訓」。外科更講求手術技巧、臨床知識應用,需要更長時間浸淫,「微創又好、機械臂又好,走咗一個,要訓練一個新人更加耗費人力同物力」。





他擔心青黃不接會導致能處理複雜手術的公院醫生「買少見少」,他們既要肩負教學、臨床職務,也要應付繁重的行政工作及「開會文化」,離心更大,造成惡性循環。威院是教學醫院,需肩負醫科生臨床教學,擔心人手拉扯會牽連中大醫學院。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趙偉仁承認,感覺到去年「走嘅同事多咗」,導致前線同事負擔增加,「有啲同事無可避免地要頂多少少(工作)」,包括臨床職務及教導醫科生。但他強調,醫科生課程早已編排好,「一定有人教,質素亦唔會受影響」,亦認為人手流失不影響外科醫生的手術教學。





中大醫學院表示,去年離開新界東的16名外科醫生,均不是醫學院教職員。去年外科學系只有一名助理教授轉職至醫管局,教學人手十分穩定。該院又指,一直與醫管局保持良好溝通,確保不會因人手流動而影響臨床教學。該院近年亦積極招聘國際級醫學教授,應付醫科生人數上升及科研發展。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新生開始,往下一個目標進發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唔改制度,好多長工都會轉私院或兼職!問題一直存在!
歡樂香江幸運星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家是最溫暖的地方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香港醫生目錄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