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委會建議上調 2019/2020 年度公屋入息及資產限額,但對一和二人家庭來說,金額依然過低,只要收入稍高於最低工資,就會超出上限。政府意圖以壓低入息金額,阻止更多人獲配公屋,但此舉助長業主剝削基層,單身人士久久未能改善生活環境。公屋申請門檻必須反映實況,至於要真正縮短輪候時間及痛苦,政府必須大刀闊斧增建公屋,並考慮實施租金補貼。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下月15日舉行會議,討論2019/20年度年度公屋入息和資產限額檢討事宜。
入息資格落後時勢 不能忽視一、二人住戶房委會建議本年四月起增加來年度的公屋入息及資產限額,並估計有 16 萬個私樓非業主住戶符合新入息資格。雖然如此,對一、二人住戶申請者來說,可能連申請的資格也沒有。按建議,一人住戶的入息限額由 11,540 元增至 11,830 元,二人住戶由 17,600 元增至 18,690 元。只要薪金稍高於最低工資,例如在米線店當全職侍應,隨時不能符合申請資格。不同媒體都曾報道,有申請者為了通過申請和審批資格,不惜向僱主要求減薪金。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統計處報告,在 2017 年中,每月工資中位數為 16,800 元,換言之,或許有輪候公屋的二人住戶,可能只有一人工作,或者其中一人本可當全職,但為符合資格,只能當兼職,未能善用勞動力。因此,房委會必須改革釐訂入息限額機制,不只考慮開支因素,還要加入最低工資及工資分布因素,緊貼經濟現況。公屋住戶入息限額再上調。(資料圖片)
政府違背上樓承諾 租津作補償現時公屋興建量緊絀,不少人認為,房委會應預留絕大多數單位給三人或以上住戶,滿足有長者或小孩的家庭需要。再者,不少單人申請者是學生或與父母同住,不急於自立門戶。然而,正如
「01觀點」多番指出,即使撇去這群「非緊急」申請者,還有相當部分為壯年申請者,在環境欠佳的劏房捱貴租。再者,香港的住戶人數持續下降,一二人家庭愈趨主流,房委會必須直面他們的居住需要。當房委會一再拒絕調整申請資格,加上設立非長者一人申請者配額及計分制,難免令人猜疑,部門只是為了遮醜,避免申請人數大幅增加。當然,即使房委會承諾廣建公屋,最少也要等候十年八載,也可消化現時合共26.7萬宗申請個案。不少團體建議房委會為輪候超過三年者派發租金津貼,既為政府違背三年上樓承諾付代價,亦為基層居民解開支的燃眉之急。不過,政府屢次反對租津恆常化,指業主見勢會加租,津貼被額外租金蠶食。究竟津貼有否實效,難以一概而論。外地數年前的研究報告指出,增加房屋津貼會刺激租金,即業主會蠶食部分津貼額。當然,蠶食多與少,
視乎多項在地因素,例如訂租條款、津貼資格、發放方法(例如租金券還是現金)、房屋市場的彈性、租金管制等。部分報告特別提到,樓房市場的彈性是重要影響因素。若然租盤短缺,租金津貼愈被蠶食的比例較高。相反,若然租盤充裕,業主吃掉的津貼額較少。按道理,隨着公屋興建量增大,租住私人居所的需求會漸漸下降,限制租金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