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2020-04-06】本港公共屋邨接連出現同一柱(同室但不同層數)單位確診新冠狀病毒肺炎後,社會開始關注屋邨室內渠管和排氣系統問題,及其更改、檢查、維修的問題,惟不少相同設計的舊式屋邨均為租置屋邨,存在混合業權引伸的複雜管理維修問題,要短時間加強防疫工作、處理潛在衛生風險,存在一定難度。
繼青衣公屋長康邨疑有住戶改動廁所渠管排氣系統,致新型冠狀病毒於居所傳播,上月大埔富亨邨亦出現類似個案,有患者懷疑糞便中的病毒經霧化後,沿糞渠排氣喉管升至天台排出,再經「擾流效應」帶到鄰近高層單位,導致可能受影響的住戶須即時撤離,公屋居民人心惶惶。
全港有數以十萬計的舊式公屋單位,喉管均設於室內,且改裝問題普遍,造成隱患。若要加強阻截病毒傳播,最佳做法固然是進行全面巡查檢視及加以糾正,然而,即使有人力物力也不等於能成事。例如涉事的富亨邨為全港39條租置屋邨之一,可供出售單位約5760個,迄今尚餘1315個未售出,即公屋租戶比例約23%,分佈邨內不同位置。
管理問題已為人詬病
由於單位業權分別由私人及房委會各自擁有,故屋邨管理、維修問題各有不同盤算。對於未售出的單位,其業主為房委會,其保養維修的責任和成本自然由房屋署負責;但若然單位已售出,屋主便需承擔有關責任,自行找合資格人士檢查及維修。是次防疫工作中,倘若私人業主不合作做檢查,渠管相連,衛生風險難以完全解除。
據房委會文件,當年推租置計劃時,曾一次過注資約26億元作各租置屋邨的維修基金,相當於每個住宅單位1.4萬元,事隔多年,面對疫情非常時期,是否可透過增加維修基金注資金額,以支援抗疫工作呢?惟公帑運用上,會否過分傾斜租置個體業主、或對其他同樣潛在衛生風險的舊式私樓業主不公平,如何取得平衡呢?
租置計劃於1998年推出,讓公屋租戶以折扣價購買其居住單位,實現置業訴求,原意是好,但政策引伸的屋邨管理問題為人詬病多年,簡單如樓上樓下單位滲水,亦可能因涉及已售和租用單位,而令問題曠日持久,公用地方設施更往往是日久失修。
政府擬於本年底再次推售租置計劃的貨尾單位,涉及單位數目約4.1萬個,若全數售出,個人業主可透過法團全權管理自己的屋邨,相信將有助解決多年來混合業權所衍生的管理和維修問題。不過,對於社會上有聲音建議重推租置計劃,把從未出售的屋邨列入先導計劃,筆者認為在未解決混合業權問題之前,不宜操之過急。
謝偉銓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