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念小三的兒子偏好英文和數學,不怎樣溫習,也能拿95分以上;但中文和常識卻相反,即使努力溫習,但也只在及格邊緣。我們沒有刻意重英數,奈何他不願看中文,覺得中文難學難認。人家說阿氏保加症孩子就是這樣,我能如何教他學好中文和常識呢?還是需要找專人評估他的學習困難呢?
家長舉出的只是孩子一些片面突出的表現,不足論斷孩子患上阿氏保加症,也不宜在未經專業評估下標籤孩子,這反而會扭曲對他的評價。
勿隨便標籤患病
無論孩子能力如何,能推動他學習的是當中得到的滿足感。授課教師能把握學生的學習興致,固然能增加他學習課題的吸引力,但更重要是孩子能專注認真學習。
雖然家長鼓勵孩子遵循自己的興趣自主學習是好事,但孩子也會為貪方便,又或在得到成功的鼓舞下,過於專注個別科目,成績也自然會更加突出;相反,在表現不太理想的科目上乏善可陳,甚至充滿挫敗感,他或會愈來愈沒心機改善,造成惡性循環。
中文和常識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要接觸的事物,家長不妨先放下「提升學習效率」的負擔,由日常話題入手,例如時事潮語,大家可一起以正式的中文書面語造出句來,作為家庭遊戲;或日常所見所聞,一起查找資料,若只找到英文,就嘗試用中文說出,考考誰說得好、說得全面。孩子在嘗試中得到樂趣,樂於參與,便有利改變他對中文、常識課的觀感,也有助他增加學習的動力和信心。
資料提供﹕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教育心理學家林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