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政府於去年公佈首份《施政報告》,不少篇幅提及房屋政策,而其中宣佈推出全新的「簡約公屋」,在未來五年內提供約3萬個單位,以回應基層市民的住屋壓力。政策的方向是值得支持的,但接下來隨着政府公佈更多的細節,例如首批4個選址,以及項目的造價等,社會上都提出不少質疑,為項目的推進帶來了阻力。
首批涉及約1萬個單位的4個項目選址均位於新界區,誠然當中有部分地段較為偏僻,吸引力成疑問,不過其餘兩幅屬於屯門,包括第3A區及第54區的選址,也有合適的條件興建簡約公屋的。雖然政府表示,其後公佈的選址會提供市區或擴展市區的地段,不過始終首批公佈的項目較社會預期是有落差的。
還有的是,政府表明解決房屋問題要「提速、提效、提量」,但由政府主導興建的這批「簡約公屋」,快則仍要待2024至2025年才有望首批落成,似乎並非想像般快便見成效。雖然如此,筆者仍然支持政府興建簡約公屋,因對比過去由非政府機構主導興建組合房屋,困難重重,再加上去年初因應第五波疫情,政府快速興建多個社區隔離設施,累積了相當的經驗,今次項目其實可以說是「照辦煮碗」,由建築署主導興建簡約公屋,是實事求是的做法。
談及到社區隔離設施,隨着政府逐步放寬防疫措施,現時多個社區隔離設施的去留有需要詳細考慮。筆者過去曾建議可考慮把部分,如位於啟德的方艙醫院作為過渡性房屋項目,增加單位的供應。因應政府推出簡約公屋措施,筆者認為政府可考慮作為簡約公屋的首個項目。有測量師曾表示,改裝方艙醫院可在短時間提供約2,700個單位,每個單位面積大約200平方呎,環境較現時劏房理想。再者,項目位於市區地段,可以彌補現時簡約公屋缺乏市區項目的不足;而且,單位設有獨立廁所、亦有升降機等,具備長居的條件。
誠然,亦有不少意見認為,長期佔用了位於郵輪碼頭商業用地作過渡房屋,並不適宜,有礙香港經濟的發展。若然有關項目表明用作簡約公屋,使用期不多於五年,相信能夠平衡各方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