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究竟會否殘留在體內?藥水和藥丸哪種較有效?藥物代謝動力學主要分析藥物在人體吸收及排出的過程。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胡偉康表示,藥水較藥丸容易吸收,但將藥丸搗碎再和水服用卻未必合適,有可能因吸收過快或過多出現藥物中毒。而普通口服藥服後一小時已被人體吸收,不會永久殘留體內。胡偉康指,不同形式的藥物如膠囊藥丸、針劑及藥膏等均有其特性,病人使用時宜加注意。
一:藥水較藥丸易吸收
胡偉康指出,因液體較易被人體吸收,藥水吸收速度較藥丸快約20至30分鐘。譬如市面出售的感冒熱飲,成份若與藥丸相同,熱飲會較快被吸收。惟因藥水穩定性較低,也不易保存,故目前口服藥仍以藥丸為主。她提到,有人會將藥丸搗碎後和水服用,但部份藥物外層包有肉眼難以分辨的外衣,用以控制在胃部溶化的速度,從而達到延長藥效及控制藥量的效果,一旦搗碎服用,身體會在短時間內攝取過量藥物,有機會中毒,例如血壓藥,病人血壓會因此過低甚至暈眩。
二:藥物會自然排出體外
口服藥物經口腔進入胃及腸臟後,會慢慢被吸收後,經門靜脈到達肝臟,再經肝臟過濾再到靜脈,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將藥力傳送至身體各個器官,整個過程大約一小時。胡教授稱,若是頭痛發燒等症狀,服藥一小時後仍未見絲毫好轉,有機會因藥物並不合適,需轉藥或諮詢醫生。一般藥物約需24小時排出體外,服用時間相隔越短的藥物,代表藥效越短,會越快排出體外,最長約需二至三日已可完全排出身體。若肝臟或腎臟出現問題,也只會減慢藥物排出的速度,但不會令藥物「永久」殘留體內。她提醒,坊間的中成藥及健康食品,成份不明,若與西藥同服,有機會影響吸收,就算兩者相隔數小時服食,惟因藥物排出體外需時,也不建議。
三:猛塗外用止痛藥膏不如口服止痛藥
脷底丸、噴劑、眼藥水、注射藥物及外用藥膏等,均毋須經過消化系統,可直接被血管吸收。胡指,因肝臟會分泌酵素過濾藥力,故部份藥物不經消化系統,可更快被人體吸收,譬如用於心絞症的脷底丸,便透過舌底血管迅速吸收藥物,達至「救命」效果。
不過,並非所有不經消化系統的藥物,吸收速度均較快。她說,用於皮膚的外用止痛藥膏,結構較為複雜,需同時具可滲透皮膚的親脂性,以及能讓血管吸收的親水性,藥力才有效透過皮膚進入血管,但止痛功效不及口服止痛藥。此外,具消炎功效的喉糖,原理是用藥物流經發炎部份,發揮消炎作用,但所含消炎成份不及一粒口服消炎藥。
四:藥物毋須放入雪櫃保存
本港未有規管醫生在處方藥物時,需註明藥物的有效日期,若要了解藥物期限,只能向醫生查詢。胡教授稱,一般人誤以為藥物需放入雪櫃保存,但其實一般口服藥丸,在攝氏30度也不會變壞,只需存放於室溫陰涼處便可。但藥水穩定性較低,有效期大約只有半年,故開封後不宜擺放過久,放入雪櫃雖可延長少許期限,但若曾直接在瓶口飲用,有機會殘留細菌,不建議長期擺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