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全部都是茅屋,打風落雨呀,驚到腳毛都甩,茅寮唔穩陣,風一陣一陣吹來,天花板都吹得走,要搵嘢撐住道門。」在東區居住七十年的青哥,形容舊時村民生活艱苦,金工木工皆拿手的他,早年在家門前建涼亭,添置膠椅,方便街坊吹水,藝術家張瑋晉便帶同學生,以回收卡板美化涼亭,為這裏增添十多款手工椅子,「卡板這種物料在香港比較容易找到,村內也有,加入插畫、編織椅墊等卡板凳都是由學生設計。」涼亭還設有路牌,記錄小涼亭的故事,「我們覺得村民在涼亭聊天好開心,像開派對,便在路牌上畫了在跳舞的村民。」除了涼亭傢俬,他們也為行動不便的村民改善家居設備。
插畫家李香蘭,與學生在村內繪畫四幅巨型壁畫,當中位於受高鐵工程影響嚴重的西區,也是他們的重點着墨之地,村公所門外看似和諧的壁畫,正是諷刺鄉郊發展政策,「畫內的樹其實是裂痕,城鄉發展好像是一件美好的事,但同時在破壞大自然生態。有一次在村內見到好多工業和電子廢料,隨便掉了出來,破壞了農作物。」畫中以電路板星斗圖案諷刺發展破壞村內風景。
高鐵惹的禍 裂痕斑斑的家園水源主宰村落的原始鄉貌,牛潭尾河道多年來經歷多次重創,高鐵工程使地下水流失,影響近年湧現,令依靠井水灌溉農作物及養魚的村民叫苦連天,部份更因而被迫放棄耕種,「港鐵二零一零年來動工,開鑿及鑽挖地底隧道時,我們就覺得奇怪,點解越來越少井水?」周貴賢村長說,全村約二百三十多個井,估計已有十三個乾涸,其中距離工地二百米的六號井,乾涸情況就最明顯,「六號井約十呎深,水不斷噴出來,會沿坑渠流入成個區,村民用水來種植,但去到二零一一年已經冇晒水。」
水土流失,令上層土壤沉降,破壞地面建築,部份西區村民的房屋出現地裂及裂縫,老村民羅生慨嘆裂隙日益嚴重,「以前就裂少少,而家越來越犀利,高鐵有來幫我屋企整鋼筋,但周村長表示,港鐵已着手處理,暫時只跟進小型工程,為居民作小修小補,城鄉發展的影響還是未知之數,趁原始鄉村風貌仍在,不妨參加救世軍及文化葫蘆定期舉辦的生活墟及導賞團,入村呼吸香港現已不多見的鄉土氣息。
記者:王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