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
http://video.appledaily.com.hk/m...b355_clean_240p.mp4
區議會在地區豎立標誌物,反招來市民投訴巨鵝不代表深井、金龍也不代表灣仔。18位當區成長的建築師聯手炮製「18則事」建築展,以圖片和文字呈現心中的18區。在石硤尾長大的建築師兄弟陳灝揚(Andrew)和陳灝賢(Yannis),以「紳士樓」大坑西邨來代表深水埗區,只因喜歡屋邨依山而建的佈局、樓宇通風設計和以人為本的多元商舖規劃,認為以「興強順利,康樂安泰」命名的八座樓實至名歸。
大坑西邨與一般公屋不同,香港政府在1961年以特惠地價,批出土地予私人發展商「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興建和管理,並要求提供最少1,600個單位,以廉價出租給低收入人士,屬「私人屋邨」。發展公司當時6名董事有太平紳士名銜,故此大坑西邨被俗稱為「紳士樓」。最後一幢落成的民泰樓更建於石硤尾港鐵站上蓋,成為首批地鐵上蓋物業,交通便利,認真威水。Yannis稱讚屋苑設計顧及樓宇之間的距離和大廈高度的比例,「樓與樓之間有十米的距離,不會起到屏風樓一樣,夠通風。」在私人公司工作的Andrew則慨嘆現在地價貴,私人發展商只想賺到盡,建築師不再有時間和空間做這種好設計。
多元化店舖 社區自給自足
大坑西邨是向南北,風從北面的獅子山吹過來,Andrew說樓宇設計巧妙運用這優勢,「樓梯位用了通花磚,加上走廊的開放式設計,居民在夏天打開門都有通風對流作用,可以節省電力,更環保。」走廊的導光板能幫助採光,即使沒開很多燈,都不會很暗,下雨天更可擋雨和疏導雨水,相當有心思。雖然兩兄弟不是這邨居民,但一家人一直住在附近。Yannis說這屋邨地理位置方便,很多人都會穿過大坑西邨來往南山邨和大坑東邨。他四處望望,彷彿回到從前,「這是我們從前放學回家的必經之地,我還記得經常到書局買文具、乒乓球、康樂棋和鬥獸棋等。」
他們的媽媽先後住過鄰近的七層徙置大廈、南山邨和大坑東邨,外婆亦在這裏開雜貨店。陳太指着對面的大坑東和南山邨一帶,「60年代還未有公屋,石硤尾一帶都是鋅鐵屋和舊徙置區。我們住在舊式七層大廈,廁所都是公共的,大家都在門口煮飯。」她說當時非常羨慕住在大坑西邨的居民,「他們有獨立廁所和廚房,這些是我們夢寐以求的。」以前大坑西邨的店舖非常多元化,除了食肆、髮型屋和士多,還有已結業的華人和東亞兩間銀行和國貨店,供應邨內居民需要之餘,附近南山邨和大坑東邨居民都會來購物,「店內出售的貨品種類繁多,一家人衣物鞋履、日常用品都一應俱全,不用到別的地區購買。」大家都喜歡來這裏,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小社區。可惜很多店舖已經人去樓空,Yannis期望將來的社區建設,可參考這裏的以人為本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