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醫療網絡邊緣人 反映整體「外包式」社福政策
不同於醫療院所內的醫護人員,各司其職在固定時間內為就診或住院的病患提供服務,走進個案家裡的社區關懷訪視員(社關員),每每要花上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如朋友般的問候、傾聽,給予家屬情緒支持,還因精神疾病仍難以被常人理解,從建立個案的病識感,到家屬與鄰里間的去污名化等衛教宣導,都是漫長的過程。為了要協助個案連結不同的社會福利資源,社關員的工作有時又會橫跨社工,多重的角色使其定位與其他專業者相較顯得非常模糊。
「有的個案與家屬看我們問東問西,覺得是政府派來的調查員,有的以為是社工,或沒領錢的志工,剛開始都要花很久時間解釋我們是誰。」邱新麟說,「我們這群精神醫療網絡的邊緣人,彼此之間都自嘲是『33908』。」他苦笑說。
這個數字,代表社關員的薪資,無論工作多久,都是固定不變的數字。每年由中央撥一筆預算給地方政府,委託不同的醫療院所對外招募人員,少數縣市由衛生局自聘,但同樣都是一年一聘,無學歷及專業證照加給、無升遷制度、無法累積年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