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同垮」時代:家人互相拖累 緩慢下垂的生活
成長於中產家庭,完整完善,理應沒什麼好擔憂。雖說飽經樓市、金融泡沫爆破;外圍經濟衰退所影響,家長一直適得其所,做不了老闆就做看更;再住不到新式樓盤就搬到同區山上的居屋邨。到近年,產業轉型,跟不上,有個機會,就替老闆揸車,都係咁生活。兩代人一起早出晚歸,共享一個家窩,卻安於各自經濟獨立空間,尚算一種生活方式。然而,無論香港人有多靈活的適應力,很大程度上也都是繼續在泡沫環境中活着,兩代人同時都被綁着雙手醞釀泡沫。
「一切安好」還是「兩代同垮」?
傳統家庭生活劇本已經被慢慢改編。雖然極端現象仍然鮮見,但很多香港家庭,其實正在調節到在同一屋簷下各自面對艱難局面的狀態。日本和台灣等地將此現象形容為「兩代同垮」。家人老後未能退休,跟正值打拼之年的孩子處於差不多情況。奈何,孩子當然要花更多倍的努力單單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兩代人的關係脫離了單純的扶持,反而隱含着累贅牽絆。大家都沒有資源在對方失業或生病時照顧對方。所謂的照顧者問題亦慢慢浮在桌上。這種危機的特點就是,此刻大家看似還不錯,整體收入可能還達一定水平,生活亦如常輕鬆愉快,不過一旦面對突如其來的狀況,隨時陷入險境。這被叫作「日後/預約兩代同垮」。
另一名成長背景類似的朋友M亦表示,因為產業轉移,老人家也迫於無奈在夾縫中作最有限度的生存,舊時的塑膠材料生意現在轉變成手作包書膠批發,兩老一邊賺取收入,一邊償還以前搞生意欠下的債務。朋友說,相安無事的話,其實現在反而感受到「窮得快樂」。但大家都知道這不是理想的狀態,而亦不會期望那種狀態會降臨。我問假若母親或父親生病了,有沒有想過怎麼辦。他臉色有點嚴肅起來,說是自己不敢去想的事情之一,因為牽連實在太廣。
這朋友的同事C,月儲$10,000,持續了數年,本打算用來辦結婚和買樓。怎料一天,做清潔的媽媽診斷出癌症。這男生將所有積蓄付到醫藥費。整個人生軌跡因此移位。
容易失足的少年——年輕人的壓力
Timothy從沒「實質」地多想很長遠以後的事,自小順從這個眷顧着他的家庭,大家也沒有很揮霍,就是靜默地從事成衣的小本生意,為兩姊弟供書教學,周末就聚在一起吃吃各國菜,不會太富貴,也不用咸魚白菜。沒有狂歡,也沒有海嘯,所有成長際遇都發生得很輕,那種輕就是很多人也能共享的,學業失敗,在正途上證明不了自己,就在中學時培養了輕微的焦慮,會介懷那個沒什麼特別的自己。
如果沒有所謂的「歪」出現,中產階級家中的各員還是平靜含蓄地自處,隔離社會,沒什麼風浪濺起,成長就是暗自投射一種脫離物質條件的「未來」,輕省地向前行。日本NHK特別採訪小組在採訪這個問題時就發現很多受訪者要麼隱瞞/不願意暴露,要麼就是以「沒那麼嚴重喇」的態度面對。
相對於社會變遷,扁平的的生活形態很容易讓人覺得一切安好。而這種安好卻是以一種非常緩慢的速度向下垂,垂到惶恐不安漸漸浮出水面時,就逐漸惡化為難分難解的焦慮。
Timothy從沒「實質」地多想很長遠以後的事,唯有對繪畫略感興趣,那種興趣亦從沒變成過甚麼宏大的「一團火」,都只是薄薄的一種感覺,也沒有什麼不妥,不是每個喜歡畫畫的人也要成為瘋狂的達利或是名成利就的尾田榮一郎。80後成長時流行的叫做「王道」漫畫,即是以「友情,努力,成功」構築起的世界,例如One Piece,男兒當入樽,龍珠,Hunter,火影忍者等等。有「主角」光環,正氣,經過努力,訓練,失敗再訓練,最終克服邪惡,黑白分明。這批少年漫畫伴隨着一眾拼力長大的孩子一路到投身社會。One Piece原本預定連載5年便可以宣告完結,結果卻拖到今年已經歷經20年,據稱故事還只是完成了一半,Timothy從中學起一直追看,當時的他開朗衝動得近乎天真,看漫畫,學畫卡通人物就足以掩蓋他的失敗焦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