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專訊】甚麼東西可以像iBond般,吸引逾十萬人申請?公屋。公屋申請累積至17.6萬宗,創歷年新高,盛傳出任房屋規劃及地政局局長的張炳良稱,近年湧現單身者、年輕人申請公屋現象,須分辨是「表面需求」,還是「合理需要」。
涉公帑補貼 應嚴謹把關
公屋由公帑補貼,政府須嚴謹把關,有合理住屋需要者,入住公屋固然沒有問題,但表面需要者,則是看似有需要,實質不是。輪候公屋的17.6萬宗申請,23%屬30歲以下年輕人,當中41%以學生身份獨自申請公屋,他們是真有合理住屋需要,還是只有盼望離家獨居的表面需要?
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許智文便指出,年輕人的收入情況經常改變,若然很快便獲派公屋,之後亦可能很快便會獲得升職等,經濟狀況轉好。若是表面或短期的住屋需要,為甚麼要納稅人為他們長期埋單?
在97回歸前的年代,輪候公屋時間平均是6至7年,至回歸後特首董建華年代,政府提出公屋3年上樓目標至今,據候任特首梁振英的競選政綱,也是使用3年上樓目標(見表)。
不過,公屋3年上樓,屢遭質疑是否可以維持,又有人要求縮短輪候時間,前政務司長唐英年在競選特首時的政綱更提出,實現3年上樓目標之餘,更可考慮縮短至2年。
3年上樓目標 需再研究
張炳良昨在房委會周年會議上,便提到公屋的3年上樓目標,他稱目前3年內獲分配「第一選擇」單位的承諾,看來已不能追上日趨複雜的形勢。誠然,無論是維持、縮短還是延長目標,政府都應仔細研究,不能空口說白話,縮短或延長目標,皆各有利弊:
縮短3年上樓目標
可以緩和市民情緒,解決基層上樓需要,若然政府要縮短上樓時間,便要增撥金錢和土地建屋。可是政府已多番表示土地緊張,加上過往公屋建屋量少(見圖表),要縮短3年目標有難度。縮短上樓輪候時間,意味需要更多土地興建公屋,更少土地興建居屋及私樓。
讓市民更容易上樓,便會刺激更多人申請公屋,市民住屋慾望無限大,更助長年輕人未畢業便申請公屋,濫用社會資源,影響有真正需要的市民入住公屋的機會。
延長3年上樓目標
可以減輕建屋壓力,但是另一邊廂,基層市民上樓更慢,易累積民怨。公屋聯會主席王坤則認為,更改輪候目標意義不大,最重要是政府全面實踐上樓目標承諾,把上樓目標套用於所有人,而非剔除非長者單人申請。
公屋涉及公帑補貼,又牽涉土地資源,每建一公屋單位,未計及土地成本,也要44.2萬元建築成本,每年更要每戶補貼1,200元維修管理費用。因此,政府每行一步前,須做好數據分析,避免成為另一公屋「八萬五」政策。
審視輪候「質量」 準確建屋
政府處理公屋問題,不能只計「量」,更要處理「質」的問題,分辨出有實際住屋需要的人數,計算準確建屋量,須知道愈增建公屋、愈快上樓,可能會吸引更多未必有需要的人士申請,令公屋輪候冊申請數目無限膨脹。
我真係知唔少學生未畢業就開始申請公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