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中國老師對學生多批評、少稱讚,所謂「嚴師出高徒」;相反,西方老師多讚賞、少批評學生。有見及此,近年來香港教育官員屢次呼籲老師和家長對學生和子女多讚賞、少批評。究竟讚賞和批評對學習有什麼影響?
根據行為心理學的理論,讚賞是一種正面增強,可以加強被讚賞的行為;而批評是一種懲罰,效用是減少被批評的行為。表面上,兩者的作用是相反的,然而,很多時候,增加了一些好的行為,同時便會減少另一些不好的行為;或者減少了一些不好的行為,同時便會增加另一些好的行為。例如,有學生常常遲到,老師可以用懲罰的方法對付,讓學生每次遲到都受罰,藉以減少該學生遲到的次數。另一方面,老師亦可以用獎勵的方法,讓學生每次準時都受讚賞,藉以增加該學生準時的次數。由於遲到是準時的相反,所以減少遲到等如增加準時 (除非該學生曠課),在這情形下,用減少行為的方法與用增加行為的方法,是可以達到差不多的目的。
同樣地,要令學生默書準確,老師可以用懲罰的方法,讓學生每默錯一個字便扣分;老師亦可以用獎勵的方法,讓學生每默對一個字便加分。大部份學校傳統上都採用扣分的方法,但近年來開始有學校改用加分的方法,改變的理由便是相信讚賞比懲罰更能幫助學生學習。然而,加分法是否一定比扣分法好?
在父母管教子女方面,亦可以看見著重批評與著重讚賞的分別。有一天我的外甥在家裡練習大提琴,我姊姊在旁靜靜地聽,我留意到姊姊每當兒子拉得不好時便會開口提點,但她不會在兒子拉得好的時候開口讚賞,可見她大概是側重批評的家長。理論上,用批評以減少拉得不好的行為,和用讚賞以增加拉得好的行為,都可以改進拉琴的技巧,究竟那一種方法比較好?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鼓勵我的學生做一些簡單的研究。我的學生都是在職老師,我要他們找些學生來,訓練這些學生學習一種技巧,方法是將這些學生分為兩組,對第一組學生規定要集中增加他們做得正確的行為,而對第二組學生就規定要集中減少他們做得不正確的行為,對前者要用讚賞的方法,而對後者就要用批評的方法,例如當前者稍為做得好時便加以稱讚,並鼓勵要做得更好;而當後者稍為做得不好時便加以批評,要求不要再做該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