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
【未竟全功的洗樓】
上到樓,街坊又要開始煩惱裝修。裝修動輒花上數萬元,對基層而言負擔不小。
房署只有14天免租期,俗稱「承仔」的參考裝修承辦商,代辦申請手續,手工快,辦公室又在樓下,住戶光顧他們,似乎很方便省時。事實又如何?
8月競委會入稟當天,我們就去了安泰邨第一期(明泰樓、智泰樓),觀察是否出現跟安達邨相同的情況。當時有「承仔」職員承認會劃分樓層,而我們也取得個別「套餐」宣傳單張。
不過大部份住戶已開始或完成裝修,已跟進不到「承仔」怎樣接生意,我們只有等待下一期新單位入伙、即今次的勇泰樓和錦泰樓。我們亦找到願意協助放蛇的街坊,好讓我們直擊從取匙到收樓,「承仔」怎樣兜客。即使如此,今次採訪仍然面對不少限制。
首先,我們沒有直接證據咬定5間「承仔」有協議「套餐」價錢,但那些「套餐價」,只要比對一下便能留意到,不同公司的差價都出現規律,例如生興的「套餐」永遠都比合興貴90元,華達的「套餐」總是比生興便宜10元。這些情況會是偶然嗎?
「承仔」也不是每次都用「套餐價」兜客,他們也說可以逐項工程報價,那麼即使手上有齊單張,又是否有足夠證據懷疑他們違法?於是我們找了好幾個法律意見,律師們說,根據《競爭條例》,那些宣傳單張可被視為有合謀意圖的環境證據,毋須證明「承仔」是否有使用那些單張做生意。
我們也發現到個別樓層似乎是由某一間「承仔」接單,街坊最後都會被介紹予所屬樓層的「承仔」。這種做法,並非個別情況。
放蛇還未足夠,我們很想知道如果有人瓜分市場,是怎樣分配樓層?於是在不同日子多次「洗樓」。可惜始終未能找齊單位去問,個別住戶亦不願意跟我們談,沒有更多數據,未能勾勒出5間「承仔」是否真正和怎樣瓜分客源。不過,我們所能接觸的街坊和裝修師傅,談到被「承仔」兜生意的情況,他們的講法都吻合我們的觀察,是資料搜集和為報道「打底」的重要一步。
這些疑似個案,已不是第一次出現,有競委會入稟安達邨十間承建商在前,連房署在我們查詢後,都主動透露安泰邨第一期有可疑情況,房署是否要認真檢視一下制度的漏洞?
有線電視記者 梁昊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