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本港基建與民生 » 交通&道路 » 觀塘線大延誤因銅線生銹 港鐵急換光纖補鑊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觀塘線大延誤因銅線生銹 港鐵急換光纖補鑊




消息指港鐵八月初觀塘線大延誤是源於銅線生銹。(資料圖片)

1/2




港鐵觀塘線八月初曾發生信號系統故障致服務受影響逾十小時事件,事後成立的高層次委員會調查事故的報告即將出爐,消息人士透露,事故源於銅製傳輸線的駁口箱入水,令銅線銹蝕,因而傳輸間歇性不穩,須暫停服務,約一小時後已恢復行車,惟確定成因並全面恢復正常服務是九小時後。消息人士指,觀塘線信號系統一向運作良好,今次是獨立事件,但仍會作出一系列改善措施,包括更仔細地公布行車情況,保養設施時加入檢查信號傳輸一環,以及提早將涉事銅線換成光纖,料本月內完成更換。

消息人士指,九龍灣車廠中央設備室及觀塘信號設備室之間使用平行傳輸線,隨便一條運作已經得,但今次其中一條銅線出現間歇性「開路(open circuit)」,並非完全斷路(short circuit),「系統當冇事」,無即時轉用另一條線,而信號系統的「三部電腦同時話計錯數」,鑑於安全為大原則,故暫停服務。消息又指,估計駁口箱的防水膠可能因銅線平常形成張力,「打風落雨幾次頂唔住」才導致入水。

事故於八月五日上午約十一時發生,當時有數列載客列車位於涉事信號控制區的牛頭角站、觀塘站及藍田站之間,須盡快將它們清走,其中一列列車在自動控制下繼續由藍田開出,卻被前方另一列列車「頂住」,港鐵要以人手鎖定波口(防護道岔),最終耗費四十八分鐘才抵達觀塘,其後再恢復行車。至於為何不讓乘客行走路軌?消息人士解釋有一定風險,「之後要查晒路軌冇嘢,要多一個鐘唔可以行車」,且乘客留在無斷電的車廂更為安全。

港鐵事故後十小時才宣布行車全面恢復正常,消息人士承認今次花了較長時間找出事源頭,「症狀唔係consistent(一致),惟有用progress of elimination(排除法)逐件嘢check(檢查)」。他強調今次是獨立事件,但港鐵已決定將涉事銅線換成光纖。其實,港鐵其他傳輸線已全面換成光纖,觀塘線原要待換新信號系統才使用光纖,今次事故加快了相關步伐,但消息人士強調,繼續使用涉事銅線並無問題。而觀塘線的信號系統現正進行更換系統的前期工作,惟需經詳細設計,料要按原定的二○二○年才能完成更換。

至於其他改善措施,包括在保養設施時加入檢測信號傳輸暢順度、考慮以人手阻止列車在自動控制下發車,以及調整資訊發放方式等。消息人士指,事故當日下午二時半列車已「行返順」,據他所知不少外國鐵路公司在恢復五分鐘一班車後,已會暫停搶修並對外公布,「經一事長一智」,港鐵日後會講得更清楚。                                                



港鐵事發後須改以人手鎖定波口。(資料圖片)

本帖最後由 folee2008 於 2017-10-19 09:11:43 編輯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陳帆無視港人交通之苦 (健康空氣行動項目主任 謝穎琳)

陳帆認為年輕人買不到樓就會想買車。



陳帆認為年輕人買不到樓就會想買車。



運房局局長陳帆周末於電台節目上表達年輕人買不到樓,就買車「讓自己的靈魂從軀體中出來遊走一下」的言論後,在坊間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評論。作為掌管房屋及運輸兩大領域的大臣,局長可能認為這只是無心快言,但卻狠狠地揭開了香港市民的瘡疤,帶連剛出爐的施政報告,透露政府梳理交通阻塞問題的決心非常有限。

過去數年私家車數字狂飆是不爭的事實,2017年7月就有59萬已登記私家車,較十年前增長四成五。局長的「靈魂遊走」論,可能是受他所認識的精英青年所啟發,但作為一局之長,其言論難免影響大眾印象,把年輕人歸咎成問題主因。香港百物騰貴,年輕人要買車養車也不是容易之事。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數據顯示,持有大學學位人士的25至34歲年輕人月入中位數大約2.1萬元,推算這些年輕人要養車的話,不計購買私家車的成本,以領展停車場平均月租2,239元計算,連帶牌費、油費、保險和隧道費等,基本消費已達三至四千元,佔近薪水的兩成,價錢可比擬劏房的月租水平,年輕人養車絕非局長所言般輕鬆容易,現實是代價不菲。



車主要承受不菲代價,又豈止年輕人?車主所付出的,豈止金錢這麼簡單?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統完善,車輛不是生活必需品,準車主衡量過各項駕駛開支仍買車是心甘命抵,但塞車虛耗時間和路邊狂吸毒氣之苦卻難以忍受,連車主自己也難掩憂慮。據本會剛公佈的問卷調查顯示,超過七成受訪私家車司機認為塞車問題惡化,主因是過多車輛,而車輛排放亦造成路邊污染問題。
面對持續嚴重的路邊污染問題,司機亦難以獨善其身。無獨有偶,浸會大學生物系剛發表了研究報告,發現私家車在駕駛的情況下,車廂內空氣污染嚴重超標,以二氧化氮為例,在車輛停止移動而引擎空轉的情況下,更超出環保署建議標準29倍。
有車與無車,在這個失衡的交通系統下,均是兩敗俱傷。考慮到金錢、時間及健康成本等三樣皆輸的現實,調查發現,其實不少車主甚至比非車主更積極支持在繁忙地區實施電子道路收費計劃,及在繁忙地區設立行人專區等措施等收費手段改善交通擠塞和路邊污染問題。調查亦發現,不少車主(有23%受訪司機)是周末駕駛者(Sunday Driver),平日卻不會駕車上班,估計原因之一乃是被平日交通擠塞嚴重所嚇怕,所以避免在平日駕車通勤。



剛公佈的施政報告中,唯一明確出台的交通政策僅為公共交通費用補貼,但普遍市民受惠額度有限,對改變市民交通選項作用不大,交通只會繼續擠塞,路邊污染指數繼續高企。而文件含糊其辭帶過的電子道路收費計劃仍屬研究階段,亦無清晰的落實時間表,與過去二十年來說法一樣,只聞樓梯響,實質毫無寸進。政府甚至建議在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來年的待議事項列表中,刪除有關「應對香港交通擠塞問題的措施」和「在中環設置行人專用區」等項目,看來也沒有與立法會議員討論這問題的需要。
無論是陳帆的青年人買車論,或是施政報告的輕描淡寫,足見政府對交通擠塞、路邊空氣污染等民間疾苦的冷感,公共交通開支可補貼,但時間與健康均不能補貼,不論是車主或非車主,面對失衡交通以至路邊污染高企問題的解決之日,以現時政府的姿態來看,相信將會遙遙無期。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做蘇!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煩人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請按此瀏覽"重點帖子"!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