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出租公屋是香港房屋制度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不少基層市民提供基本的住屋需要。截至2017年6月,香港有208萬人居住在出租公屋。然而,近年輪候公屋的人數愈來愈多,同時公屋落成數字放緩。政府開始針對公屋富戶加強資產審查。另一方面,政府提出「置業階梯」理論,鼓勵公屋居民、或者有綠表資格、正在輪候公屋的人士置業。
置業階梯成今屆政府主旋律
所謂的置業階梯,是建基於以往政府及部分聲音認為,香港人普遍喜歡及需要通過置業獲得居所,不過由於香港實行高地價政策,一般市民無力負擔一般私人住宅的開支,於是就要以貸款的方式、並且準備金額亦不細小的首期,才可以買到一個住宅單位。
所謂的「置業階梯」是指一個人從沒有擁有物業開始,至到擁有一個住宅單位、或更多單位的過程與切入點。舉例說,許多中低階層市民置業的切入點是購買居屋或租置公屋,因為這一類房屋的買家必須收入和資產符合房委會列出的資格準則,令他們可以用較低價錢「入場」因此,居屋是置業階梯裡,基層市民買樓的切入點。
不同階層的人士有不同的切入點,例如一些中產人士,第一次置業已經可以負擔私人樓。在置業階梯的論述裡,當居屋戶累積了一定財富,就可以再上一層去買私人樓。而在私人樓住了幾年,又可以買更好的私人樓,就像樓梯級一樣,讓基層市民成為業主,亦讓中產能夠在階梯拾級而上、累積財富。
在這個論述下,政府鼓勵公屋居民、或者有綠表資格、正在輪候公屋的人士置業,嘗試減少公屋輪候人數,近年的「綠置居」、「首置上車盤」都是政府聲稱鼓勵市民置業的政策。
天台屋、劏房環境惡劣,但公屋輪候時間長,很多基層市民唯有繼續忍受
減公屋單位、鼓勵置業?
林鄭月娥早前接受報章訪問,提出當公屋數目去到80萬後就將正在興建的單位改為綠置居出售,早前解畫時她這樣解釋:「(公屋)作為一個社會房屋的安全網,其實一定的數量,好像如果到80萬,或許可以應付到每一段時間最基層家庭的要求。因為事實上入住了出租公屋,他是比較有條件改善他的經濟情況,亦可以有一定積蓄,如果他有一個置業訴求,而我們亦正興建一些樓宇,那為甚麼不考慮一些方法,透過適當的房屋政策讓一些市民、一些家庭可以圓他們的置業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