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本港基建與民生 » 土地&住屋 » 【80萬公屋單位夠哂數?置業階梯的迷思】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80萬公屋單位夠哂數?置業階梯的迷思】

【本網訊】出租公屋是香港房屋制度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不少基層市民提供基本的住屋需要。截至2017年6月,香港有208萬人居住在出租公屋。然而,近年輪候公屋的人數愈來愈多,同時公屋落成數字放緩。政府開始針對公屋富戶加強資產審查。另一方面,政府提出「置業階梯」理論,鼓勵公屋居民、或者有綠表資格、正在輪候公屋的人士置業。

置業階梯成今屆政府主旋律

所謂的置業階梯,是建基於以往政府及部分聲音認為,香港人普遍喜歡及需要通過置業獲得居所,不過由於香港實行高地價政策,一般市民無力負擔一般私人住宅的開支,於是就要以貸款的方式、並且準備金額亦不細小的首期,才可以買到一個住宅單位。

所謂的「置業階梯」是指一個人從沒有擁有物業開始,至到擁有一個住宅單位、或更多單位的過程與切入點。舉例說,許多中低階層市民置業的切入點是購買居屋或租置公屋,因為這一類房屋的買家必須收入和資產符合房委會列出的資格準則,令他們可以用較低價錢「入場」因此,居屋是置業階梯裡,基層市民買樓的切入點。

不同階層的人士有不同的切入點,例如一些中產人士,第一次置業已經可以負擔私人樓。在置業階梯的論述裡,當居屋戶累積了一定財富,就可以再上一層去買私人樓。而在私人樓住了幾年,又可以買更好的私人樓,就像樓梯級一樣,讓基層市民成為業主,亦讓中產能夠在階梯拾級而上、累積財富。

在這個論述下,政府鼓勵公屋居民、或者有綠表資格、正在輪候公屋的人士置業,嘗試減少公屋輪候人數,近年的「綠置居」、「首置上車盤」都是政府聲稱鼓勵市民置業的政策。

天台屋、劏房環境惡劣,但公屋輪候時間長,很多基層市民唯有繼續忍受

減公屋單位、鼓勵置業?

林鄭月娥早前接受報章訪問,提出當公屋數目去到80萬後就將正在興建的單位改為綠置居出售,早前解畫時她這樣解釋:「(公屋)作為一個社會房屋的安全網,其實一定的數量,好像如果到80萬,或許可以應付到每一段時間最基層家庭的要求。因為事實上入住了出租公屋,他是比較有條件改善他的經濟情況,亦可以有一定積蓄,如果他有一個置業訴求,而我們亦正興建一些樓宇,那為甚麼不考慮一些方法,透過適當的房屋政策讓一些市民、一些家庭可以圓他們的置業夢?」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這個說法引起民間團體廣泛迴響,最終她亦要致歉,但建立「置業階梯」依然是今屆政府的目標。關注基層住屋聯席組織幹事任真就認為,這個理論只不過是政府與地產商想像出來,並不存在:「林鄭所說的置業階梯是憑空作出來,她說現在很多香港人都想置業,所以我們就要提供置業階梯、綠置居、首置盤這樣。但這一個需要都是被迫出來,細心想想為何父母想你置業?身邊的人都說要置業?想深一層,由港英時期已經是高地價政策,房屋和土地都是高地價賣出,因為房屋價值很高,人們就會拿來投資,然後人人都覺得樓是值錢、保值的,所以所有現象都是政府鼓勵我們的。

「如果香港仍有租金管制的話,我們現在租用的單位便不會太貴,當租樓只需二三千元、買要月供過萬,自然就不會覺得需要置業。但因為香港不肯實行租金管制,以免損害業主的利益,才會造成租金跟供樓的價錢差不多,而我們就自然會選擇供樓,因為供完樓都是自住。所以這都是政府迫我們的,人不是與生俱來就需要置業的,只不過是林鄭迫我們去置業,讓地產商、財團得益。」

市民始終期望增建公屋,置業並不是大多數人的目標

綠置居能解決房屋問題?

現時香港有超過20萬人居住在不適切住所,例如劏房、天台屋等單位,若公營房屋的初衷是為基層提供住屋安全網,按這個數字推算,起碼尚需要7.2萬個公屋單位才能滿足需求。

根據房委會數字,現時公屋單位共有77萬個,原定未來5年將供應大約7.3萬個公屋單位,但如果公屋數量封頂,這7.3萬個單位裡,就會有近4萬個單位變成綠置居,假設全港2.24萬繳交雙倍租金的公屋戶都會去買綠置居,都依然供過於求。而對於正輪候公屋的劏房戶來講,即使以市價六折出售,都依然無力負擔,觀塘劏房戶阿海就是其中一個買不起綠置居的綠表持有人:「綠置居對我們的幫助?等如零,甚至可以說是負數。因為本身已經無錢買樓,付不起首期,也付不起供款。如果真的要起綠置居,我提議不如在金鐘、中環、灣仔、政府總部起,這樣就不會阻礙我們輪候上公屋。」

居住在適切住所本身應該是一種人權,居住權被地產商炒賣圖利,這個結構性問題不是在當大部分人都買不起樓的時候,政府繼續將市民推往置業階梯成為「樓奴」就能解決。重新分配土地資源,不再讓資本家和權貴壟斷城市的居住和生活空間,對抗地產霸權,才是面對問題的最好方法。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我是露宿及非長者單身,誰幫我們這班地底泥啊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香港商報@政府應致力「三年上樓」承諾近日,坊間熱議公屋80萬封頂論,筆者希望在此反映公眾為何會對此論感到焦慮。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80萬這個數字為何「足夠」?又如何推算出來?其實類似的房屋數字,不時見於政策文件,例如10年供應48萬個公私營單位,就是出於《長遠房屋策略》;每年平均供應1.5萬個新公屋單位則出自2007至2012年房策的目標。而不論是48萬或1.5萬,都或多或少經過公眾諮詢、數據分析或專家論證,但80萬這個數字卻未見有什麼數據支持,難免令人感到有點輕率。因為現時大約有76萬個公屋單位,每年回收而再編配給輪候冊申請人的單位僅為1萬個左右,就算再多4萬個單位,即達到80萬個,其回收量亦遠不足以應付近30萬個輪候冊申請人對住屋的需求,那如何得出「足夠」之說?
其次,筆者明白「綠置居」有其流轉功能,即原租戶每購入一個「綠置居」單位,房署就可以收回一個單位再出租,在「一換一」下,整體可供出租的公屋單位,從數字上的確沒有減少。不過,正如筆者過去指出,一個原可即時出租的單位,經過「綠置居」流轉才可再轉租,過程必定令現時公屋平均等候4.7年的時間再延長。如此,「捱緊貴租」、隨時被迫遷的輪候家庭如何可以不憂心?第三,房委會在規劃公屋單位面積時,會因應輪候冊申請住戶人口多寡而調整。換言之,若某時段三、四人家庭申請特別多,當局在建屋的最後階段,就會盡量修改建築圖則,以供應多些三、四人單位。不過,若日後新建的單位以出售為主,單位面積將如何規劃?根據什麼原則去定?而筆者估計,由於原公屋戶期望改善居住環境,很可能出現交出小單位,購買大單位的現象,結果可編配的單位雖然不變,但適合主流輪候冊家庭的單位卻減少,這種單位「錯配」會打亂公屋編配的流程,延緩輪候冊家庭「上樓」的步伐。筆者認為,要釋除公眾疑慮,特別是近30萬輪候冊申請人的焦慮,最好的方法還是重申政府會致力兌現「三年上樓」的承諾,並持續增加可編配出租公屋單位的供應。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https://www..c./lifetvnews/videos/457440607990106/

【劏房戶居住環境差劣 團體促政府訂住屋指標】

公屋輪候時間屢創新高,部分未獲分配單位的基層市民,都只能暫時居住劏房。不過,有葵涌區劏房戶表示,劏房的居住環境十分惡劣,需要面對空間不足、衛生及噪音等問題,但由於租户擔心業主會因為他們的投訴而加租,甚至趕走他們,所以最終都只能忍氣吞聲。

有團體訪問了204位居住於差劣環境的住戶,評估他們的單位,結果發現大部分單位的人均居住面積少於75呎。負責調查的團體指,訂立住屋標準可以保障劏房戶的權益,建議政府應該就租務管制,進行公眾諮詢,並希望政府可以重設租管。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公屋申請速報系統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