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住怎樣不變成「焗住」?
現時,不少團體推行共享房屋計劃,配對數個基層家庭以共住的模式生活,這意味卓英與小菊面對的生活問題將繼續延伸至其他家庭。負責配對計劃的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團體及社區工作部組織幹事洪一蘭及主管吳堃廉稱,他們的角色類似地產中介,希望擁有空置房間或單位的業主能以較低廉的價錢租予基層家庭,現時他們已接觸十個業主,小菊與卓英則是首個成功配對的個案。
計劃原意為家庭解決一時住屋需要,但生活牽涉瑣碎的細節,家庭共居又是否可行?「街坊聽到計劃時好高興,因為多一個選擇,但提到共住時,特別有小朋友的家庭就會卻步,他們最擔心的是共用廁所的問題,考慮到衞生、私隱等。我們不希望『焗』佢哋一齊住,『焗』佢自己解決,而是希望凝聚一個環境,連繫他們一起用這個空間。」吳堃廉說。可是,以小菊與卓英的情況為例,兩戶之間沒有明顯紛爭,但生活細節卻加重其中一方的負擔,洪一蘭認為業主沒有太計較生活細節,如就公共空間使用沒有訂明契約,導致期望出現落差;往後他們在配對上會盡量讓雙方了解對方生活習慣,調整對共居的期望。
此外,住戶或會抱着「中轉站」心態入住社會房屋,這會否難以建立共住的互助關係?洪一蘭承認基層家層各自要面對生活困難,難以抽身去理會共居的家庭,甚至建立關係;因為生活問題令他們沒有選擇。以卓英與小菊的關係而言,二人雖然沒有建立到理想的互助網絡,但已比兩個陌生人共住一室突破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