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休閒天地 » 康樂園 » 閱讀 » 壞孩子不壞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支持鍵盤翻頁

  • 在某主流小學駐校四年的社工黎柏然覺得,小學輔導制度底下,駐校輔導人員猶如陷入工作泥沼,很難個別深入輔導眼前學生。他工作的學校位於公共屋邨,接觸的學生和家長大多基層出身,雙職父母不少。亦有學生的母親患有精神病,社區缺乏照顧的資源,兒子不放心她一人在家,於是缺課。「貧窮、精神病等等,社會所有問題都會在小學裏反映出來——反映在他們子女的身上。」他說。
  • 攝影:鄭子峰
  • (此為群育學生報導系列之四)

一間主流學校有600個學生,卻可能只得一個輔導人員。
(駐校輔導人員)橫跨的行政小組比副校長要多,有時甚至做表演嘉賓。

小學駐校社工黎柏然


「每個社工也有後悔的事」

那主流學校能不能及早看見學生的需要?黎柏然坦言有難度。現時政府並無規定小學必須有常規駐校社工,在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的制度下,學校可自行選擇向教育局申領津貼聘請學生輔導人員或購買社工服務,該職位職能橫跨政策與組織、個人成長教育、支援教師服務和輔導服務,按他形容,如同雜貨店。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曾經批評此制度未有同時設立學生輔導人員與駐校社工分工合作,即社福界所說的「1+1」制度。黎覺得輔導人員太校本,工作比重端看校長態度:「制度下,大部分時間花在教學成長課、特殊教育需要學生(SEN)小組等等,橫跨的行政小組比副校長要多,有時甚至做表演嘉賓,較少時間做個案跟進。要花額外時間,跟屋企背景較弱的學生建立關係。」他現時約有30多個個案需要跟進,有時也要伴着SEN學生、外出家訪或探病,每天花在一對一輔導的時間大約只有30分鐘,有時甚至整天沒個別見過學生。


一個學生變成一個遺憾,對前線社工來說,是不能言說的打擊。
好多個案被家庭服務中心拒絕,但又知他們辛苦,正處理的個案可能更嚴峻,如果我的學生家長經常打仔,家庭管教相對太小事。

黎柏然


無法深入輔導學生的情緒行為問題,更遑論協助背後家庭,黎柏然記得有小學生跟他說被欺負,當時他正處理另一位喪父學生的問題,後來才知班上有欺凌事件。「我自問學生在校,我就在校,但我亦跟不了所有個案。資源緊絀底下,每個前線社工都有後悔的事。」

個案不夠嚴重 無法有效轉介

發現問題並作出轉介也不容易。一個單親的貧窮家庭,母子對立面雖大,他會先考慮轉介社區支援、做家長教育,群育學校則是最後防線。但轉介過程竟讓人聯想到卡夫卡《城堡》的無止境找尋。「最常轉介的第一是教育心理學家,兩星期來一次,當然SEN評估上幫了很多,但如果學生有事,難聽點說可能等得你都死了。」轉介去其他社區服務則面臨個案不夠嚴重的進退維艱,「好多個案被家庭服務中心拒絕,但又知他們辛苦,正處理的個案可能更嚴峻,如果我的學生家長經常打仔,家庭管教相對太小事。」


小學生對家庭依賴較重,他們很多煩惱也與家人有關。
我們的生命並不完全,沒有足夠休息和成長,怎樣跟學生相處?

黎柏然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到幾時有問題?直至要告阿媽虐兒,直接報上社署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為什麼要去到這一步?在這之前,我找不到有效的轉介服務,無人接到我們的個案。」有時為了改善家庭問題,黎柏然甚至要想方法去補位,例如把學生轉介去相熟的青少年服務中心時,請社工與學生母親見面,或超越權限做婚姻輔導。

黎柏然做社工的初衷,是處理學生情緒行為問題,再為他們連繫社區資源。但初衷能無止境地燃燒嗎?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於2015年調查發現輔導人員平均每周超時工作10.5小時,一年平均處理119個學生個案,意欲離職的人認為每年投標續約、工作沒有保障,工作量太多,直指「不受尊重,仿如打雜」、「學校不重視輔導及SEN學生支援」。他不畏言,這樣下去死的除了是學生,還有前線老師和社工,「我們的生命並不完全,沒有足夠休息和成長,怎樣跟學生相處?」


輔導時間拆開每天半小時,拆開每個學生15分鐘,我們能聽見幾多故事?

在處理學生的情緒行為問題方面,主流學校正面對什麼困難?追追趕趕學制底下,有幾多落後的孩子?群育學校工作者認為既然自己與主流學校功能不同,那群育學校的成就,就是看見這些學生不再隱形,甚至能夠幫助社會。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校長的成就:看見隱藏的學生,給他們一個機會
卡夫卡寫那永不能進入的、遙不可及的頑固城堡,村長辦公室的一大堆城堡頒令下來的文件,K諷刺道:「荒唐可笑的混亂有可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更多的學童情緒及自殺問題,曳學生的背後,實在的社會問題一代滾存一代,為什麼老師無暇付出耐性、教育的分針秒針是如何被強行撥快?
攝影:鄭子峰
(此為群育學生報導系列七之五)

第四章
校長一生之成就

位處牛頭角的閩僑小學是一所津貼小學,錄取學生一半為非華籍,大部分學生出身基層,約5%為SEN學生,學校盡量保持校內有兩個社工,以應付不同家庭失效或有需要輔導的學生個案。「好多學校得一個社工,我們見到有請兩個的需要。」校長葉淑婷說,每班人數、人手不足和師資訓練都是主流學校處理學生情緒行為問題時面對的難題。

前文提及的群育學生䮓希其實成績不錯,最近他想考班裏第一。

例如師生比例。「我們25至27人一班,已算較好,如33至35人一班,當中有幾個SEN,老師的確辛苦。」她認同在傳統學制底下,學校追趕課程,令老師倍受壓力。「課程好趕,如果一個學生令上堂不太順暢,可能進度已經拖慢。當然視乎個別學校要求,我跟老師說不緊要,學生是讀障的,你無理由逼學生交到好靚。大家要體諒,稍作調適。」加上,現時師訓內容並不代表老師畢業後就懂得處理SEN學生,因此若老師想深入進修,學校都會鼓勵。
要融合教育,教育局有教師培訓班,是好的;但人手亦是問題,現時學生輔導人員如規定成恆常、持續性,當然更好,而非一味扔錢就話之你。
閩僑小學校長葉淑婷
身為校長當然希望有教無類,但主流學校又需要怎樣的支援,才得以裝備好自身廣納學生的情緒和學習需要?「會期望小班教學,對SEN或非SEN學生來說,照顧都會較好,又比如教育心理學家,會否可以增加人手和來校次數?要融合教育,教育局有教師培訓班,是好的;但人手亦是問題,現時學生輔導人員如規定成恆常、持續性,當然更好,而非一味扔錢就話之你。」

在營裏我們見過添樂(右)發脾氣,但他是在記者道別時最不捨得、溫柔地扯着我們衣角的那個。
特殊教育需要學生(SEN) —— 包括聽覺受損、視覺受損、肢體障礙、弱智、情緒及行為問題、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自閉症、溝通困難、讀寫困難、資優學生等。
群育學生 —— 在學校、家庭、個人情緒有不同適應問題,有特殊教育需要,或因家庭失效,而被轉介至群育學校就讀、寄宿的學生。
好多學生隱藏了起來。以前他們總是被人看不起或者排斥,沒有人讚他,驚他搞事,鬧他就有份,使他沒有自信,成了一個循環。
東灣校長卓德根
東灣校長卓德根,每天提醒自己,不要看不見學生背後那一面。
東灣的啟示:打破「隱形學生」循環

「我看到主流學校的難處,一班30幾人,搞得好成績之餘,哪有時間去處理其他事?我們確實功能不同。」東灣莫羅瑞華學校校長卓德根說道。「主流學校的教學成功感可能是拿了什麼獎、成績好、入了band 1學校、大學。我們注意的是,他可以自力更生,融入到社會,不再受人歧視、排斥,甚至幫到社會。這就是我一生的成就了。」

卓德根以前不算讀書好叻,有個聯社社長同學當年被選中代表學校參加演講比賽,他竟然跟老師說:「揀埋卓德根,否則我唔去比賽。」「我中六那時對同學嗶哩吧啦,對老師我自卑,不吭聲,但同學知道我性格和特點。」他得意地笑笑道出結果:「結果三個同學裏面,我最高分。老師好詫異—為什麼我看不到學生這一面?」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回頭想,這跟我現在的工作一樣,好多學生隱藏了起來。以前他們總是被人看不起或者排斥,沒有人讚他,驚他搞事,鬧他就有份,使他沒有自信,成了一個循環。」東灣想要打破這個循環,從給予機會開始。學校一位老師本來是義工,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攀山涉水到東灣,給小學生義教小提琴,後來她亦加入了東灣成為老師。「學生一擺個小提琴上手,整個精神面貌就不同。」

如果你願意了解,就是一個新的世界

上課有個學生從口袋抽出一張家庭合照,流下兩行眼淚,老師應該怎樣做?「他說好掛住阿爸阿媽,我讓他多看兩眼,他就自己收起。」入職東灣三年的新手老師姚文基現在常和學生打成一片,開初他也不懂得與較火爆的學生相處。

有次學生想飛踢人,他出手制止,學生以手肘撞他肚皮,校長碰巧路過,喝止學生,那學生立即兩行眼淚,忙說知錯。把學生交回姚手上,再問知不知錯?不理不睬。「很挫敗,以前覺得是學生問題就鬧,其實是惡性循環,我開始想為什麼其他老師課堂無事,我一入去就出事?我喊住問校長,是否我問題?校長說,唔……你終於知道啦,有老師樣啦。」那時還日落西斜,十足十熱血教師漫畫的分鏡。
老師姚文基(右)像個大哥哥,他在這教學的三年試過惡,試過獎罰都不太管用,最後慢慢梳理出自己的特質和適合的教學、相處方式。
你亦可以說是老師不正常,教育制度不正常,使他們被篩選了出來。主流中適者生存,我這些讀得書,靜靜地、無乜病,才生存到。

東灣老師姚文基
東灣的啟示:打破「隱形學生」循環

「我看到主流學校的難處,一班30幾人,搞得好成績之餘,哪有時間去處理其他事?我們確實功能不同。」東灣莫羅瑞華學校校長卓德根說道。「主流學校的教學成功感可能是拿了什麼獎、成績好、入了band 1學校、大學。我們注意的是,他可以自力更生,融入到社會,不再受人歧視、排斥,甚至幫到社會。這就是我一生的成就了。」

卓德根以前不算讀書好叻,有個聯社社長同學當年被選中代表學校參加演講比賽,他竟然跟老師說:「揀埋卓德根,否則我唔去比賽。」「我中六那時對同學嗶哩吧啦,對老師我自卑,不吭聲,但同學知道我性格和特點。」他得意地笑笑道出結果:「結果三個同學裏面,我最高分。老師好詫異—為什麼我看不到學生這一面?」

「回頭想,這跟我現在的工作一樣,好多學生隱藏了起來。以前他們總是被人看不起或者排斥,沒有人讚他,驚他搞事,鬧他就有份,使他沒有自信,成了一個循環。」東灣想要打破這個循環,從給予機會開始。學校一位老師本來是義工,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攀山涉水到東灣,給小學生義教小提琴,後來她亦加入了東灣成為老師。「學生一擺個小提琴上手,整個精神面貌就不同。」

定向追蹤即使只是個遊戲,也好想要贏。
如果你願意了解,就是一個新的世界

上課有個學生從口袋抽出一張家庭合照,流下兩行眼淚,老師應該怎樣做?「他說好掛住阿爸阿媽,我讓他多看兩眼,他就自己收起。」入職東灣三年的新手老師姚文基現在常和學生打成一片,開初他也不懂得與較火爆的學生相處。

有次學生想飛踢人,他出手制止,學生以手肘撞他肚皮,校長碰巧路過,喝止學生,那學生立即兩行眼淚,忙說知錯。把學生交回姚手上,再問知不知錯?不理不睬。「很挫敗,以前覺得是學生問題就鬧,其實是惡性循環,我開始想為什麼其他老師課堂無事,我一入去就出事?我喊住問校長,是否我問題?校長說,唔……你終於知道啦,有老師樣啦。」那時還日落西斜,十足十熱血教師漫畫的分鏡。

老師姚文基(右)像個大哥哥,他在這教學的三年試過惡,試過獎罰都不太管用,最後慢慢梳理出自己的特質和適合的教學、相處方式。
你亦可以說是老師不正常,教育制度不正常,使他們被篩選了出來。主流中適者生存,我這些讀得書,靜靜地、無乜病,才生存到。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東灣老師姚文基
「我以前不太懂站在別人的角度想,現在發覺每個人都有他的原因,如果你願意了解,就是一個新的世界。」姚說。一個總是跟他分享零食文具的孩子,為什麼有天特別狂躁,原來家庭近日有事,知道就不會怪他,甚至跟他同喜同悲,過程也不停問自己:「眼前侮辱你的這個人,你知道、明白他的故事,但無法體會他的心情,你要有幾大的,不說愛心,說包容、忍讓,對他願意幾了解,才會心平氣和讓他繼續鬧?」

他覺得這些仔常在「想得到安全感」的狹谷徘徊,他想要追尋根源是什麼?是什麼模塑了這個年代的細路的特殊?「你亦可以說是老師不正常,教育制度不正常,使他們被篩選了出來。主流中適者生存,我這些讀得書,靜靜地、無乜病,才生存到。」在東灣,成績不可窮追,進步反而重要,例如一個邊緣智商的學生,從全不合格到每年合格。「就看外面何時醒覺,當你操學生,他發癲,你永遠覺得是學生問題,何時才會覺得整個教育氣氛不應該延續下去?」

「我們不會吹噓自己,入來包你改變。傻啦,十年來你都很慘,或失敗,或缺乏愛。入來兩年能改變你嗎?一定有滄海遺珠,只能盡量做到最好。我諗每個老師都會帶着這些悔恨教落去吧。」社會共同孕育的缺陷、匱乏、孤寂、異常無可逆轉,群育學校的細路,長着社會的骨骼和血肉。如果你願意了解,那就是一個新的世界。

如果你願意理解。
群育學生離開學校之後,就要獨自走上成長的路,他們要學的可能是交水費、開繳費靈……學校能夠做些什麼?社會應不應該袖手旁觀?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生活即戰場 小學生要學交水電費、開繳費靈?
群育學校長大的細路,最後往哪裏去了?即將畢業的群育中學生阿明(化名)在漫長的青春期裏,都覺得自己是被塞進去三角形裏面的一個圓形。當一個圓形長大了,他要怎樣將自己嵌進到處都是形狀規範的社會?抑或像一些少年,無處可去,犯罪掉進監獄的迴路,又或從此消失不見?
攝影:鄭子峰
(此為群育學生報導系列七之六)
第五章
教育該長什麼形狀

東灣的大嶼山校園像個綠色叢林。學生穿梭其中,顯得尤其細小。
迷路之必須

東灣莫羅瑞華學校老師姚文基有一次帶小六男學生到荃灣社區去闖,老師什麼也不做,只看顧他的安全。那天任務是認識該區基本生活物價,到勞工處找份能力所及的工作,男生立即想到侍應、油站職員和保安,後來姚那天寫道:「一看到應徵要求是略懂英文和中五程度以上時,便立即放棄,因為他早已認定自己只能夠完成中三課程。」男生來來回回調查了衣物價錢、電話費和房租,之後想要去超級市場卻尋不得路,老師又不會主動幫忙,結果三分鐘的路,拐了好多個圈。

「會不會太早了點?大部分人和我在小學的時候,每天最大煩惱僅僅是做功課。」姚這樣想着。在男生毫不認識的鬧市裏頭,他隨便選了一條路,有時問路人卻指了錯的路,有些人看着他滿帶不屑,這場迷路,擬真得使人沉默,對於家庭失效或無法融入主流的孩子而言,生活即戰場。

宿舍生活叫小學生學會照顧自己。
小學生學交水電費、開繳費靈

「想要告訴他,將來你有機會自己照顧自己喇。」校長卓德根頓了頓,問道:「好殘酷是吧?但現實本如此。」他們教即將畢業的小學生搵樓、租屋,學習計算金錢,如何交水費、電費,寄信去勞工處搵工,去便利店開一個繳費靈。「平時在這個年齡,一般的父母會安排好。但他們好多需要靠自己。」

離開群育學校,意味着離開知道他故事的人們,踏進一無所知、別人也對他一無所知、沒興趣知的場域。如果父母連照顧自己都有困難,他們要怎樣照顧自己?在大眾目光下,要怎樣帶着他們的自閉症、過度活躍症活下去?

荃灣那次的小冒險,三分鐘的路,最後用了一小時才到達目的地,男生沒有放棄繼續向陌生人問路,在超級市場,以學校給予的20元,買了一支眼藥水給當通宵保安員的爸爸。

小學生要學習的可能是獨立生活的能力。「很殘酷是吧?但現實本如此。」校長卓德根說。
有沒有一個人值得

姚文基記得有個六年級學生,長得比他還高,以前阿媽帶他去流浪,已經15歲的他,12歲才讀小三,姚跟他在學校打籃球,高佬問:「我讀到中學咩?」16歲才讀中一誰會願意收?後來高佬畢業後升中,一個禮拜不夠就退學,隨母親回去澳門了。

就算順利升學,或在群育中學就讀的少年,也有各自的命運。在群育學校及宿舍工作20年的社工Leo(化名)看着很多少年踏入更廣更闊的世界去,不再完全受家庭束縛,他們在街外有自己的兄弟姊妹、男女朋友,也可在15歲時選擇輟學,從此渺無影蹤,他覺得他們選擇走什麼路,端看有沒有一個人「值得」。

他接觸的群育中學畢業生,少數入讀大學、大專課程,也有部分人明確地發展事業,如旅遊、飛機工程、機械和巴士等等,另外大多數出身草根家庭,畢業後就打工,也有離開學校後犯事而坐監。「人需要愛,但他沒有這個對象。縱使是一個酒肉朋友,或者女朋友都好。了無牽掛就一條爛命,沒所謂,博一博(幫人運毒)有3,000蚊,就去博。」

十年之後,會長成什麼樣子?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群育不只是群育學校的事

如果群育學生因應大眾的意願改「乖」了,誰願意承接?卓德根說主流學校願意收取群育學生的意願不算高,數字上少於一半,「除非是好弱勢的學校,可能因收生不足,或者『短適』過冷河,有些原校不會說不要個學生。」

「有學校一轉介就遊說家長『短適』轉『長適』(即把學籍轉至群育學校)。」在東灣,近期20多個新接的短期適應個案,約莫兩至三個並未回原校,「原校可能說,你返原校好大壓力、好多功課,有時拋下個仔,你搞唔搞得掂呀?」校長說:「但你不會作調適嗎?小朋友積極去改變,你是否要因應其需要去改變?」學生和家長本身的意願亦有所影響,有家長覺得群育學校已然照顧一切,倒不如藉詞把小朋友留下。



群育學校盡了看顧和教育的本分,那家長和社工呢?如果家長面對照顧的困難,那社會呢?

他見過少數家庭社工將小朋友安置到群育後,六年沒探過一次,也不出席會議。「要幫這些學生,單靠一間學校、一間宿舍,做到什麼?我教得書、抑或家訪、或者家長教育?」他們有舉辦親子活動,「但無可能放低教書工作。我們要教好學生,家長教育需由家庭社工去做。我們嘗試及早介入,辨識行為情緒問題,還要其他老師、家長、社工一起行動。」

「你問教過一些仔,出世後一聲不響消失了,是否覺得徒勞無功,會。但如果我背負太多,精神會崩潰。同事要知自己的角色是照顧小朋友,使他們不會犯事、學到知識和自理。離校後是他的世界,家長要重歸自身角色,其他中學、教會、社福機構,社會都要支援。」

他的工作月曆上,聖誕假期的會議密密麻麻,東灣還有另一個身份—特殊教育資源中心,有時會到其他學校辦講座,支援老師。前年東灣遷校的爭議,他覺得是個契機推翻群育學生在大眾眼中作為滋事份子的形象。他想不只是屯門的校長要知道群育學生不等於「鬧事、逃學、加入黑社會或性濫交」,還有明年校舍即將遷入的屯門社區,甚至讓整個香港都接納這些細路。現在明顯只是個楔子。


十年之後,他們差不多成年。我們找來一個群育中六學生,請他自白自己怎樣看「壞」的過去,和他想像的未來。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一個曳學生的自白:我無法切割酗酒打架的過去
阿明以前有點胖,中四那年,和朋友上大陸飲酒、按摩,什麼都試過,他放學洗個澡就問阿媽拿錢出門過關去,通宵玩個夠,天亮了搭通宵巴士回家換校服上學,那段日子他沒想過要驚,只是覺得大家兄兄弟弟,可以填補自己,直至一次在原本讀的群育學校發酒癲,七個老師圍住他制止,模模糊糊的,接收到一向錫他的老師意味住無得救的眼神,其他細節再已記不起。阿媽後來跟他去找第二間群育學校,他漸漸瘦了下來,戴上了圓滾滾的眼鏡,像變了另一個人。
但他知道過去已經成為自己一部分,他將與之相互糾纏、拉扯、相擁到死那一天。
攝影:鄭子峰
(此為群育學生報導系列七之七)

阿明說,拍他的背包,好,這個背包跟住他很多年了。
我那時不快樂就狂食,中學酗酒又食煙,開始知大人的喜惡,可能(阿爸)工作壓力大,覺得阿媽不用做就只是教仔、做清潔,而我做到就快跳樓。
群育中六學生阿明
走向另一個世界

想起來,開始酗酒、跟大佬、上大陸,恰恰是家裏鬧離婚分居的日子,「好多時不想回家,返親又嘈交,就搵人打架、出去蒲,總之配合不到學校的節奏。」再向前追溯,小學放學他嬌小的坐在母親旁邊,阿媽為有讀寫障礙、過度活躍症的他在簿上抄寫他自己做的答案,直至他去睡,阿爸回家就嘈:「你又幫個仔做功課?蠢㗎啦喎。」「那時覺得阿爸好衰,為何總不了解自己,我那時不快樂就狂食。中學酗酒又食煙,開始知大人的喜惡,可能工作壓力大,覺得阿媽不用做就只是教仔、做清潔,而我做到就快跳樓。」

以19歲的姿態,嘗試梳理過去的跌跌撞撞—想過如果自己從沒出現過就好,生到我那麼蠢又壞;家庭關係差,是不是自己一手造成?也遇過喜歡的女孩子,吸煙之後她一眼也不看自己,最後因酗酒轉校,女孩子抱了他一下,之後女孩交男友讀大學,他才驚覺自己已然走上另一條路,乖學生的生活,他沒想過,在想着認識多些朋友,好悶好無聊,好想玩的時候,跟同齡其他人之間原來早割裂出兩個世界。

有人說群育學生和近視的學生一樣,他們只是需要配戴一副合適的眼鏡。
我想知規則背後,我想知,好似一個細路剛出生,沒見過個世界,你唔同我講點解,只係唔准唔准唔准!
阿明
規則和標籤

就像是䮓希,小學時候阿明因為吃了過度活躍症的藥沒胃口,老師要他把午餐吃光,他把裝羅宋湯的塑膠碗放入書包,是SPI書包,他記得很清楚,後來那湯在書包裏爆開,在他的校褲上炸開一大片很涼很深的紅色。

其實阿明覺得自己算幾聰明,如果出生在另一個國家,他可能前途無可限量。他現在在群育學校成績也算不錯。「可惜食藥食到腦殘,轉數慢了很多。」他覺得藥物影響了自己。「當然飲酒也有影響啦。」他問,一個玻璃杯碎在地上,為什麼不能伸手去撿拾?原來會傷會痛,「我想知規則背後,我想知,好似一個細路剛出生,沒見過個世界,你唔同我講點解,只係唔准唔准唔准!在主流學校,沒有老師鍾意我,那時我覺得別人應該要理解我生活、清楚我過去,很多時我多口、騷擾,只是想玩,沒想得那麼嚴重。」

但現實是沒有人會知道,他說。過去有少數社工、老師選擇無條件信任他,讓他做很小的事例如通識科科長,已足夠讓他開心;也有人先入為主,逢他頑皮之時就在眾人面前大聲問:「你食藥未?」

他對於處事不公的老師很憤怒。
電視台撰稿員返19小時 某年加薪僅$120:聽訊息提示音心會震
你為什麼要逼我削到似三角形去遷就你,你卻不擴張成圓形去遷就我?
阿明
現實中自處

他覺得自己是個圓形,卻被強塞落三角形裏面,「你為什麼要逼我削到似三角形去遷就你,你卻不擴張成圓形去遷就我?」「教育方法幾百年無變過,車都會進化,教學方式都應該要變。」「社會決定一個人有無用在於讀不讀到書,像叫雀仔爬樹、青蛙學飛。」抱住對整個世界的憤恨,他滾下去,從未停止滾動。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要說一個人讓他覺得值得,或許是阿媽,每次在學校有事她都陪着,在轉第二次群育學校時跟他促膝長談,最後機會啦,珍惜啦,又不是什麼大奸角、汪洋大盜。不想讓她失望,於是戒酒、又戒煙,癮頭轉去做運動、減肥,跟群育的兄弟打賭,減夠25磅兄弟就戒煙,他不服輸,「那時飲完酒都照返學,意志力!」
阿明不想像他見過的師兄做廚房、做地盤,更不想入獄,他想做體育老師,雖然在群育考過三、四次第一,他預計過公開試成績,在香港升學似乎沒可能。他現在想去台灣讀師範,念體育系,最近正辦理申請,「我贏經驗同改變,但你要明白呢個世界好現實,你無『沙紙』無得同人比較,就算點樣去改變,別人未必睇到。」
關於群育學生的去向,教育局回覆,群育學生離校後多數就業,部分繼續學業,包括升讀本地專上學院、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及往海外升學。2013年度至2016年度三個學年間,本地群育學校離校生升讀本地專上學院的人數分別為4、4及3人。

阿明或者討厭塑造他的各種制度,但他至少不討自己。
到底是跟制度去教人,抑或跟個人去教?
阿明

六歲那一扇打不開的窗

「可能不想再有下一個我吧,這條路不易走,也不是每個家人可以支持到,身為老師,都應該要反思,到底是跟制度去教人,抑或跟個人去教?」阿明知道外界怎樣看群育學校、標籤怎樣跟住他,這19年的命,即使重新來過,自己也會走一樣的路,途中如果有人願意理解,他想像過,自己或者是常規學校中一個怕醜的肥仔,但現在也很好,他不討厭自己,也學習接受過去的自己。

六歲的他想過打開窗跳下去,毀滅自己否定生命原來這麼容易,他那時已經知道,但他還不夠高打開那扇窗,於是他想,再長高一點,再長高一點我就跳。現在他長得很高,心裏想着,他可以迎合這個不歡迎他的社會,也大略爬梳到生存的法則:錢如果那麼重要,他就學做生意;考試決定人生,他去報補底班。有時不怪得人,自己要負責,阿明說,既然決定走下去,那就迎面痛擊,他知身後很多個阿明仍然走在這條路上,且進且退—看到更多過去的自己,讓他慢慢想到未來怎麼辦。

(尊重受訪者意願,文中「阿明」為化名。)

u-01594-8  
揀樓次序: P058613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支持鍵盤翻頁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請按此瀏覽"重點帖子"!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