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休閒天地 » 康樂園 » 閱讀 » 佈滿青紫傷痕的孩子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佈滿青紫傷痕的孩子

https://udn.com/upf/newmedia/201...dex_web.52c3b1f.mp4
「為什麼你們的命會這樣?」照顧受虐兒的寄養家庭,媽媽每講一句就哭。
從去年的雲林殺子案、邱姓女童案,到近期的保母虐嬰案,一樁樁兒虐案件讓社會心碎,但受虐兒的數字從沒減少過。平均每3天就有一個孩子來不及長大,每天都有孩子被打到進加護病房。
心寒的是,多數的施虐者不是外人,6成以上都是親生爸媽。為何爸媽會成為這些孩子的噩夢?每天在兒童加護病房看診的醫師呂立告訴我們,台灣對暴力的容忍度太高了,讓爸媽以愛為名施虐。養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對孩子施虐也來自全村的姑息,我們還能沉默下去嗎。

佈滿青紫傷痕的孩子

阿邦(化名)今年21歲,在9歲來到安置機構之前,他的童年幾乎都在流浪。

阿邦剛出生時就因父母無力撫養被送到寄養家庭,前後轉換過兩個寄養家庭,5歲時和父母一起生活,但返回原生家庭後,反而是噩夢的開始。
出門買個糖果回家就會被打。」在阿邦記憶中,媽媽不論清醒或酒醉時都會打人,打人的工具是一隻細掃把,細但堅硬的掃把柄就這樣朝他身上揮來,他不記得自己受過多重的傷,但直到現在,他都記得那個痛,想忘都忘不了。
社工說,5歲的阿邦被媽媽打到頭部、全身嚴重瘀青,青一塊紫一塊,新傷舊傷全混在一起。若社工未及時將孩子從家中帶出,可能哪天就變成社會新聞頭條。
年幼的阿邦曾想過母親是不是討厭他,才會打得這麼重;又或者是他真的很不乖,才會動不動就被打,「為什麼其他同學都可以住在家裡,我不行?」不信任人、懷疑自我、覺得人生不公平,種種情緒讓他像隻刺蝟,剛到安置機構時常與其他院童、老師爆發衝突。

被媽媽毒打的陰影更是難以抹去,每當返家日到來、與媽媽會面時,阿邦還是不自主的感到害怕,擔心「媽媽會不會再打我?」
純粹感謝她把我生下來,中間的事情就沒什麼好說的
他低著頭說,現在雖然可以和媽媽正常相處,但內心深處還沒有辦法真正放下那段過去,他不知道會不會有真正放下的一天,「或許會有,但還沒到。」
有段時間阿邦很怕人家問他「家在哪?」「爸爸媽媽呢?」只能笑而帶過。

被禁錮在家中的男孩
在陽陽(化名)的記憶中,小學六年級以前爸爸像天使,會帶他去釣魚、陪他到處玩。但小學六年級後一切全變了,天使般的爸爸變成噩夢般的存在。
陽陽到現在還是搞不清楚,到底是什麼改變了爸爸,只知道爸爸當時一直找不到工作,失業讓全家的經濟捉襟見肘,爸爸愈來愈暴躁,覺得身邊的每個人都會害他。
那時候覺得爸爸很奇怪,完全變了一個人
陽陽12歲那年,整整一年時間都被爸爸要求待在家中,只要偷跑出門,回來就是一陣毒打,寶特瓶、石頭直接朝陽陽砸來。
陽陽家門口的空地總是堆滿寶特瓶,因為父親不肯讓自來水公司的人踏進家門,家裡沒有水,只能用寶特瓶去外面提水擦洗身體,那一年他渾身髒兮兮。吃飯也有問題,他曾經天天只吃後院種的楊桃。



待在家的這一年,陽陽唯一的說話對象是家中養的鴿子、野貓、桌椅,還有以愛和保護為名,卻關閉他童年的爸爸。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那一年的軟禁,對陽陽的人生產生深遠影響。他不習慣與人接觸,想說話時不會開口叫人,只會點點別人的肩膀,來表達「我想和你說話」,受過不少人際挫折。我們見到陽陽這天,他已經好了許多,表達或許仍有些凌亂,但很努力想與人親近,拿著自己的小箱子,想表演他最喜歡的魔術給大家看。


陽陽花了一些時間,才真正擺脫父親的糾纏。受不了父親打罵、疏忽照顧的他,國中時忍不住和父親大吵一架,帶著肚子上被父親拿竹棍猛戳的傷痕衝出家門,跑到學校向老師求救,由社工介入安置。


安置後父親曾來找過陽陽,向社工叫囂「孩子是我的,你們憑什麼帶走?」想要強行帶走陽陽,靠著替代役男、警衛才勉強將他拉開。4年前,陽陽父親卻突然人間蒸發。


封閉害羞的「陽陽」藉由魔術表演建立自信心,逐漸走出陰暗。




愛恨都難 孩子心裡難自處

我們問陽陽,若有天父親出現,希望接他回去一起住,他願意嗎?陽陽連問題都沒聽完,便急忙搖頭「不要、不用」,他會想聽到父親的消息,但希望不要再碰面,深怕噩夢重演。


陽陽希望自己有一天能真正遺忘這段過去,但他知道很難,對他來說,這是他原生家庭回憶的一部分,父親帶給他傷痛的記憶,但也給了他一小段開心的童年,「對爸爸就是又愛又恨啊,沒辦法。」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阿邦、陽陽對父母複雜的情感,是許多孩子一生都面臨的難題。根據衛福部統計,最大宗的施虐者不是新聞中常看到的同居人、保母,而是與孩子血緣連結最深的親生父母,比率近年來都在6到8成不等,顛覆「外人打得兇」迷思。


「會施虐的家庭,不一定是青面獠牙的形象。」台大社工系副教授劉淑瓊直言,大部份的施虐者就是「一般人」,當父母無力、疲憊應付小孩的調皮,有時氣急攻心,選擇用暴力來對待孩子,打下去不知輕重,一條生命可能就這樣消逝。


台大醫院兒童加護病房主治醫師呂立則觀察,兒虐案件增加跟整體社會環境也有關,「20年前台灣很有錢,但現在薪資凍漲,吸毒、弱勢家庭愈來愈多,台灣現在不幸福。」當父母經濟遇到問題,生活、情緒壓力大,虐待就容易發生。


高社經家長的「白領虐待」則是被掩蓋住的黑數。醫師、心理諮商師發現,家長因望子成龍、對孩子有高度期許,常以辱罵、情緒勒索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帶來的往往是看不到傷的精神傷害,卻因為擁有眾多資源,加上社會總是信任高社經父母,不易被察覺也容易被「逃脫」。


更嚴重的問題是,華人社會的父母習慣將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去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血觀音》裡的一句「我是為你好」,是父母暴力被忽視與包容的其中一個原因。有時連社工訪視、司法判案,都會對父母抱持同情,但誰來可憐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所有物」,是台灣社會對父母暴力高度容忍的原因。



小爸媽施虐比率攀升

毒品家庭、小爸媽的問題也值得重視。第一線社工碰過的毒品媽媽中,生5個、7個孩子的都有,每個孩子的爸爸都不一樣;毒品父母通常經濟不穩定、作息不正常,吸毒後意識不清,一個個孩子生下來,父母卻沒辦法好好照顧他們長大。


小爸爸、小媽媽施虐的比率也在逐年攀升。衛福部統計的施虐者中,年齡未滿20歲的比率從93年的5.2%增加到105年的14%,是10年前的3倍。


對小爸媽而言,孩子的到來往往在預料之外,經濟、心態不穩定是兒虐的危險因子。劉淑瓊舉例,年輕的小爸爸不小心將女方肚子搞大,心不甘情不願進入家庭,但這種不甘與憤怒,讓他與孩子的依附關係淡薄,遇到不如意時直覺認為是孩子誤了他的一生。


更危險的是,這些毒品家庭、年輕父母很容易陷入被社會孤立的困境,成為人際「孤島」。吸毒開銷大,親朋好友因為怕被借錢、惹上麻煩,避之唯恐不及;年輕小爸媽無預警懷上孩子,許多人因此與原生家庭決裂,孤島般的處境成了暴力溫床。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2016年行政院核定《兒童權利公約》國家報告,蔡英文總統說,這代表兒童的事就是大家的事。然而,同年兒少受虐通報後的死亡人數達127人,平均每3天有一個孩子來不及長大,創歷年新高。去年前三季就有4萬多件兒少保護通報案,平均8.8分鐘就有1位疑似受虐兒。


兒少虐待的型態中,身體虐待占多數,比率歷年來都在3到4成,傷害的嚴重程度,近年更是有增無減。


林口長庚醫院的急診室,平均每天就會收治一名遭受虐待的兒少;這些孩子中,被「打」進加護病房的比率15年來上升5倍,其中有10%的孩子死亡、26%的孩子被打到重殘,未來須臥病在床或長期有人在旁照顧。


2016年開始,衛福部新增「不當管教」,身體虐待的比率看似下降,但從第一線社工、醫師的接觸經驗中,不當管教的方式多還是透過肢體暴力,實際上遭受身體虐待的人數並沒有減少,只是表面上數字下降。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2016年行政院核定《兒童權利公約》國家報告,蔡英文總統說,這代表兒童的事就是大家的事。然而,同年兒少受虐通報後的死亡人數達127人,平均每3天有一個孩子來不及長大,創歷年新高。去年前三季就有4萬多件兒少保護通報案,平均8.8分鐘就有1位疑似受虐兒。
兒少虐待的型態中,身體虐待占多數,比率歷年來都在3到4成,傷害的嚴重程度,近年更是有增無減。
林口長庚醫院的急診室,平均每天就會收治一名遭受虐待的兒少;這些孩子中,被「打」進加護病房的比率15年來上升5倍,其中有10%的孩子死亡、26%的孩子被打到重殘,未來須臥病在床或長期有人在旁照顧。
2016年開始,衛福部新增「不當管教」,身體虐待的比率看似下降,但從第一線社工、醫師的接觸經驗中,不當管教的方式多還是透過肢體暴力,實際上遭受身體虐待的人數並沒有減少,只是表面上數字下降。
疏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虐待型態。像陽陽的父親不讓他上課、正常吃飯,或第一線社工碰到家長不願意讓孩子就醫、剝奪孩子生存權利,這些都是疏忽照顧。呂立直言「沒有好好照顧孩子,就是虐待」。



性虐待則是近年增長幅度最為明顯的虐待型態,從93年的5.9%激增到105年的17.44%。林口長庚醫院統計,進入青春期的受虐兒少中,女性比率大幅提高,多數都是在家中遭到性侵。



家扶基金會觀察,性虐待其實一直都存在,只是過去大家意識不足,對「性」的觀念較保守,父母一句「因為你不乖」或「我是因為喜歡你」,就讓孩子不敢啟齒遭受過的傷害。但現在大家認知愈來愈進步,孩子自己開口、學校察覺後通報的比率都提高。



社工感嘆,遭受過性虐待的孩子,需要很長時間復原創傷,有時候還要面對檢察官調查、親友指責的二度傷害。曾有一位從小遭父親性侵的孩子,案件曝光後卻被所有親友罵,「都是因為你去講,爸爸才被關、家才支離破碎」,年僅13歲的孩子很自責,甚至跟社工說自己不要安置,寧願留在家中。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虐待型態是「精神虐待」,比率雖一直都只有1成上下,不過醫師、學者都認為其中有大量黑數,因為精神虐待的傷外觀看不到,不容易舉證也難以定義嚴重程度,是虐待裡的灰色地帶。



但沒有驗傷單不代表傷不存在。日本厚生勞動省2016年受理的兒虐案件中,有半數以上屬心理虐待,型態包括怒罵、羞辱、差別待遇等,是最難察覺也最棘手的處置案件。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追溯施虐者的童年,許多都是暴力的受害者。陽陽的父親失蹤後,社工曾試圖向鄰居打探消息,意外得知陽陽父親兒時也曾經遭受過虐待,曾經被鎖在房間內,甚至還曾被埋進沙堆中,遭受以「管教」為由的暴力。長大後,父親複製了祖父的行為,將陽陽關在了家中。


也有曾遭受暴力的孩子,在親密關係中受了傷。一位受虐兒少,青春期時交了人生第一個女朋友,但沒過多久,他難過地向社工傾訴「我在我身上看到爸爸的影子」,因為他在與女友爭執時動了粗。


衛福部每年統計施虐者的樣貌,發現每年都有100到300個施虐者,兒時也曾經受過虐待,長大後不自覺複製暴力,成為可怕的「暴力世襲」。


「大家都覺得心理的傷,時間是最好的解藥,但其實不是,傷只是被壓得很下面。」劉淑瓊曾經在課堂上提過「暴力的世代傳遞」,她注意到有些學生的表情耐人尋味,也有些學生,聽到後就默默低下頭。


劉淑瓊觀察,台灣小孩童年暴露在各種型態暴力裡的比率其實不低,都傷害了孩子對人純然的信任,成長過程中若沒有適當處理、好好被重視,長大後難再對人產生信任感,經營親密關係、養兒育女時就會遇到很大挑戰。


因為他/她的人生中沒有參考範本,被愛過,才知道怎麼愛人




暢銷書《情緒勒索》作者、心理諮商師周慕姿從來求助的人身上發現,在原生家庭遇過創傷的孩子,長大後常會希望自己變得更好、當理想又完美的父母,「但沒有得到過的要怎麼給?」當狀況不好時,壓抑許久的情緒透過錯誤的管教方式「暴衝」出來,之後又再陷入「我怎麼跟爸媽一樣」的懊悔情緒,問題不斷複製、循環。


沒有孩子想走上父母的後路,但若未正視創傷、沒有好的人生範本可學習,暴力就在不自覺間被複製。



在孩子被弄壞前接住他/她

周慕姿觀察,華人社會裡的父母往往被要求完美,要替孩子存錢買房,還要成為孩子生命中的典範,但沒有人是完美的,「接受自己有時候沒有做得那麼好,但不代表自己不好」,練習療癒自己、適時尋求協助,才不會將情緒與傷痕轉嫁到孩子身上。


政府則需要結合社區、醫療、學校、警政、司法等力量,編織出一張綿密的防護網,在父母無法構築一個正常的家時,及早介入並提供父母協助,保護孩子不要被「弄壞」。當虐待已經發生,至少在孩子支離破碎前,設法集全社會的力量,縫補孩子的碎片。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大媽吾好隨地屙屎。屙完屎要抆屎。 香港太多人。大陸佬  大媽吾好黎喇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公屋申請速報系統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