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資助額10年不變 每年1500元未必批
【明報專訊】不想「輸在起跑線」,兩個低收入家庭都希望好好培育年幼子女,一家的媽媽不時跟兩名幼兒共吃一個飯盒,省吃儉用,以讓女兒學琴;另一家生活更艱難,只能在獲政府資助時才能讓女兒學跳舞。不過,目前供低收入家庭申請協助子女發展的資助,整體撥款10年未變,每宗個案獲資助上限每年只有1500元,而且受助人數有限,未必年年獲批。
供女學琴 3人吃一飯盒
居於天水圍、育有5歲女兒及兩歲半兒子的賴家,只靠賴先生當散工養家,有時月入過萬,有時低至3000元。賴太每月有5000元家用,為了女兒將來,她每月在家用撥出千元作女兒教育費,其他盡量省,「晏晝買個飯盒3個人食」。
現時女兒有學鋼琴、珠心算及跳舞,屈指一算學費過千,已超支。賴太說雖然珠心算及跳舞是幼稚園興趣班,學費低於市價,但仍感壓力,亦因而打消替女兒報讀英文興趣班的念頭,令她更憂心的是當兒子長大,教育開支會更緊張。賴太又稱,想帶子女外遊或到他區見識,但每天早上7時打理家務至晚上11時,加上交通開支昂貴,只能在區內活動。
另一家庭情况更艱難,約6歲的阿怡未有任何課外活動,她還有一個幼妹。阿怡的媽媽說學費太貴,全家靠丈夫當地盤散工為生,難有餘錢,去年申請了約1500元政府資助,才能替阿怡報讀數堂跳舞班,但今年未獲資助,難再學下去。她慨嘆阿怡是第一胎,自己不太懂培育小孩的方法,只能參考街坊意見。
專家:家長教育低 礙子女學詞彙
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幼稚園校監程衛強指出,育兒忌操練,應重親子互動遊戲,講求多元發展包括音樂及自然等範疇,由小孩主導摸索自己興趣,但教育水平較低家長未必懂得跟小孩「玩」,加上子女能透過父母所學詞彙較少,發展往往受限制。
香港學生輔助會家庭能量計劃主任朱韻知說,政府雖透過「地區青少年發展資助計劃」提供現金援助支援貧窮家庭子女發展,但撥款有限,未必可次次獲批。該計劃10年來每年撥款維持900萬元,2015/16年度逾6000個案,只有1088宗為5歲以下幼兒,只是同年度近4萬宗幼稚園及幼兒中心學生獲批學費減免人數的2%。
幼園辦親子活動 嘆基層欠自信少參與
【明報專訊】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教授吳迅榮建議,擁低收入家庭學生較多的學校可按比例獲資助,助學校提供針對貧窮家庭服務,例如引入幼稚園社工或舉辦免費親子活動。
筲箕灣香港中國婦女會幼稚園幼兒園約60%學生合乎領取學費減免的資格,校長黎淑貞積極安排免費家長親職訓練及親子活動支援基層家庭,包括育兒講座及親子歷奇活動,但部分相關家長鮮有參與,「有些低收入家長自信心不高,怕同其他家長溝通而不參加學校活動;有些未能意識到對小朋友有什麼好處,要長時間講解」。
她憂心道,部分基層家長未正視子女發育問題,若聘有幼稚園駐校社工,則可介入並輔導家長,但校方目前只能靠暫託服務支援計劃每年2萬元的資助,僅夠舉辦數場活動,希望當局可增撥資源讓學校能每月舉行親子活動及聘用社工。
社署:已支援幼園 暫不設駐校社工
社會福利署發言人稱,設「兒童身心全面發展服務」識別5歲或以下幼童健康需要,及「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向450多間幼稚園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提供2925個名額支援幼兒工作員及家長,以正面態度及有效技巧培育有特殊需要兒童,因而現階段不考慮設立學前駐校社工服務。
教育局發言人稱,2017/18學年起實施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政策,會向幼稚園直接提供資助,包括教學人員和支援人員薪酬及其他運作開支,並會就幼稚園或學童特殊情况提供額外資助。
本帖最後由 folee2008 於 2016-06-07 09:43:26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