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調查︰一場家長與隱蔽青年的戰爭
冰毒首次成為香港最主流毒品,吸食者往往隱藏於暗角中,在難以掌握情況下,引發了一場家長與子女的追逐戰。
端傳媒記者 陳嘉茵
圖:Wilson Tsang / 端傳媒
2016年7月18日下午兩點,太陽猛烈,室外氣溫高達攝氏32度。16歲的何美茵正在家中享受着冷氣,同時把廚房及廁所門打開,開着抽風系統。她穿着天藍色連身裙,腳踏拖鞋,癱坐在黑色沙發上。
表面看來,一切無異,只是何美茵非常消瘦,臉頰都塌陷了。而她行為舉止也異常興奮,一邊玩着手機遊戲,一邊語速極快地說話,手指同時快速滑動手機屏幕。她身邊坐着同樣是16歲的兩個女友,三人都是冰毒的長期服用者。
「暑假開始後,日日無所事事,就叫Friend(朋友)上來僕冰(吸食冰毒),消磨時間。」何美茵說道,吸食冰毒的過程猶如吸水菸,她將半隻指甲大小的冰毒放入一個玻璃器皿的一端,將其點燃,煙霧由一邊,通過壺底的水,發出「僕僕聲」。她吸了一口,呼氣時,嘴中飄出一陣刺鼻的,像塑膠燒了起來的氣味,怪不得她要打開所有抽風系統。
何美茵吸食冰毒的習慣已經維持三年多,每月為此花費接近1000港元零用錢,常常在朋友或自己家中吸食,最近正處暑假,放假在家的她更是每兩三天就吸食一次。何美茵說,自己的父母對此渾然不覺。
據香港保安局禁毒處資料顯示,「毒齡」(即由初次吸毒至被呈報發現的時間)的中位數由2008年的1.9年,升至2015年的最高峰5.8年,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陳文浩解釋說,毒齡持續上升,表示吸毒者越來越難被發現,吸毒隱蔽化的情況令人關注。
而為了拯救自己染上毒癮的孩子,許多父母甚至聘用私家偵探,毒品早成了一場親子之間的追逐戰。
有人會用一些帶有吸管的瓶子作吸食冰毒的器具。攝:葉家豪/端傳媒
「反正我經常在家,他們也沒什麼好問」
何美茵的毒癮,開始於2013年的暑假。當時她透過同學介紹,認識了一群失學失業的朋友,他們中有男有女,年齡由13至20歲不等,此後就常常相約在其中一人家中,一起打遊戲機,他們的父母,大多很少在家。
一次聚會中,其中一名男孩突然從銀包中,掏出了一張摺疊起來的20元港幣,打開來,是一小堆白色粉末,男孩慫恿她嚐一口。「朋友給的,不用付錢,就試一下。」何美茵回憶說,當時她嘗試的是毒品「K仔」。她記得︰「原來索K就是這樣,感覺輕飄飄,什麼也不用想。」
K仔的正式名稱為氯胺酮(Ketamine),原本是麻醉藥,在醫學用時是一種無色的透明藥水,被濫用後,則被加熱蒸發成白色粉狀物。吸食K仔的方法是將粉末直接吸進鼻裏,透過微絲血管吸收,短時間內運行上腦,故稱為「索K」。
自此以後,何美茵每逢假期,便向父母說要去同學家裏玩,其實是為了吸毒。 後來,何美茵又陸續從朋友手中免費得到屬迷幻劑、由植物Cannabis sativa提煉而成的大麻以及冰毒,她說自己最沉迷「冰」,「每次僕冰後都覺得好開心,會好專注做同一件事,我通常都是上網、打機,可以連續十多小時不用睡覺,時間過得很快。」
冰毒的學名為「甲基安非他明」(Methamphetamine),是一種強力興奮劑,由於無色無臭,並呈半透明晶體狀而得名。
本帖最後由 folee2008 於 2016-08-01 10:24:55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