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夜闌人靜時,扭開收音機、撳着電視機,陰沉獨白與空洞配樂交雜,令人不寒而慄的故事自主持人口中娓娓道來,又要驚,偏偏又要聽。靈異節目近年卻買少見少,年初更一度絕跡於大氣電波。《蘋果》找來多位「鬼王」分析,潘紹聰稱只因傳統媒體為追求不准談靈異的內地市場,故自我審查,路芙則指節目雖受歡迎,可是因商界認為難以「植入廣告」難覓贊助,而雷宇揚認為觀眾對靈異節目會「食滯」,但堅信此類節目有生命周期。
記者 佘錦洪
上世紀60年代李我在電台聲演各式廣播劇,是本港大氣電波裡較早的奇聞異錄,至70年代無線電視拍攝《幻海奇情》,更成不少靈異愛好者心中永恆經典。到90年代不少電台主持會加插鬼故時段,專門講鬼的《恐怖熱線》應運而生,連收費電視都分一杯羹,促成長壽靈異節目《怪談》。不過《怪談》去年率先告別,《恐怖熱線》亦在今年1月停播,直至VIU TV新節目再聽到鬼聲鬼氣。
雷宇揚有份帶起持續十多年的鬼故盛世,先後主持《恐怖熱線》前身《驚叫一點鐘》及《怪談》,被譽為「鬼王」。他表示靈異節目吸引之處,在於每個故事都會講得曲折離奇及夠引人入勝,「但一窩蜂去做一樣嘢,觀眾食到太飽,自然失去興趣」,自己當年亦因太厭倦而辭去《怪談》主持人工作。
但雷宇揚指出,根據過去經驗靈異節目幾時都有觀眾,這種「食滯」有周期性,每隔5至7年就會再有新人出,「好似我之後就有雲海、路芙出嚟」,預期今次的低潮亦會持續一般時間。
同被稱為「鬼王」,潘紹聰憑招牌靚聲主持《恐怖熱線》深得聽眾支持,卻在2008年離開主流媒體,將靈異節目帶到網上平台繼續《恐怖在線》,現成立網台「好大個網」,高峰時每月訂閱達15,000人。
潘紹聰指出,大氣電波受到律例約束,「嚟嚟去去都係嗰種(講故事)方法,最初可能會好睇,但好難去突破」,部份電視台要追求不准談靈異的大陸市場索性不再製作靈異節目,「大台有自我審查,而家反而唔似80年代咁開放。」他又指,因互聯網資訊發達亦令靈異故事轉衰,「Social Media已經有鬼故,某程度滿足到佢哋」,自言慶幸早早走到網媒,趕上時代潮流。
潘紹聰稱網台節目自由度高,「講粗口都得,又冇時間限制」,自己亦由接線生轉型,現時要兼顧拍片,不時會帶領靈探團,亦會充當中間人角色為遇到靈異事件的聽眾尋找師傅,「當係做功德。」
作為最後的《恐怖熱線》主持,路芙稱靈異節目收聽率相當不俗,但死因卻是「賣唔到錢」,「好似你賣水咁,你點樣喺鬼故度落?話飲支乜乜嘅水咁呀?」,不少贊助商認為鬼故無助促銷,因此每當削減資源捱刀時靈異節目都是首當其衝,「睇錢係啱,但喺觀眾角度就好似抹煞咗咁。」她認同應將靈異節目帶到網台,「網上就係你多人睇就可以落廣告」,又認為無限制可以隨心所欲去做。
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表示,靈異節目是大氣電波深宵時段的恆常部份,與成人節目一樣是歷久不衰的題材,而且因製作成本低,「搵一個人嚟講鬼好平,好啱用嚟攝時間」。但他指出,部份電視台有內地落地權,或因內地禁止傳播迷信,或會減少製作靈異節目。
(左起)路芙、潘紹聰與雷宇揚對靈異節目微式的原因各有不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