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0 18:39:00 HKT
左二為麥永接、左三為陳國齡。(葉偉東攝)
由勞工及福利局聯同多個政府部門、公營或非政府機構聯合舉辦的活動「精神健康月」發表「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2016」。調查指2016年香港人的精神健康較2015年差,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雖仍介乎52至68分的可接受水平,惟平均分卻由2015年的57.78分下降至2016年的56.31分。
調查又指「社會爭議」對精神健康有非常大或頗大影響的比例上升,由2015年的20.1%顯著上升至23.3%,其中又以青年或壯年最受影響,37.5%的35至44歲受訪者、29%的25至34歲受訪者,均認為「社會爭議」對精神健康有大影響,35至43歲群組的升幅,亦較2015年的19.3%增近一倍。相反,55歲至64歲受訪者僅有17.3%、65歲以上受訪者亦只有9.7%認為「社會爭議」對精神健康影響大,反映愈年長,精神健康愈不受「社會爭議」影響。
發布調查的香港精神科醫院麥永接醫生指「社會爭議」包括政治及民生問題,惟調查未有要求受訪者舉例,故未能指出「社會爭議」是指那一項單一事件。
麥解釋,年青人、壯年人與長者所追求的人生價值不同,前者所重視的不是長者一直關注的生計、「搵食」問題,更多是追求民生、自由等價值觀,而當這些價值觀與社會情況出現落差,「佢哋因此會出現負面情緒」,影響其精神健康。麥又指長者一般生活經驗較豐富,「面對嘅事都多啲,可能無咁情緒化,面對呢啲事(社會爭議),可能會睇得化啲」。
瑪麗醫院精神科陳國齡則指青年人較理想化,情緒上亦較投入社會議題,又指現在社會問題兩極化,「唔係藍就黃」,易出現被情緒帶動、「非我族類,贏或輸」的心態,「因為唔係次次贏,會好易出現好激、好嬲、唔抵或者好失望」,影響精神健康。
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2016又指超過九成受訪父母不後悔生兒育女,對自己生兒育女不後悔的有63.6%,完全不後悔的有31%;又統計有子女的父母精神健康指數,指一名子女的平均分為54.97、兩名為56.54、三名為59.05、四名為59.17,反映子女愈多,精神愈健康;有成年子女的家長,精神健康亦亦較年幼子女高。
該調查於7月至9月成功以電話訪問1,500名15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調查的抽樣誤差在正或負2.53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