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香港培正中學五年級的許同學亦同意校內的生涯規劃側重升學和就業,認為「學校應先引導學生尋找實踐的價值,然後才選擇升學和就業方向,並告知學生更多規劃未來的選擇和組合,例如修讀學士時科目可與未來職業無關,修讀碩士時再學習與職業相關的科目。」向學生建議更多元的方向。
傳統思維所限 少談非主流概念
田方澤指學校面對家長的壓力、老師甚至社會的傳統思維等局限,皆令生涯規劃與升學就業混為一談,校內甚少討論如「斜號青年」(即沒有單一職業,同時以多種技能謀生的人)、休學年、工作假期等新觀念。他質疑生涯規劃的方向「究竟是迎合社會主流的教育,還是鼓勵學生去思考人生可以大放光彩的不同方向呢?」
田又認為學校需進一步讓學生對自己的事業方向以至人生有深刻的反思,「面對現今瞬息萬變的社會,生涯規劃更應着重培養學生判斷和反思的能力,讓他們能有『眼光』選擇未來的方向。」
顯理中學升輔主任張志良(左)及升輔副主任劉敦(右)指家長與學生的志向相違,使生涯規劃難以推行。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暨研究中心輔導心理學家黃家盈認為現今生涯規劃尚未成熟,學校應加強培訓老師和教育家長生涯規劃中長遠規劃的理念,及培育學生自我管理等,有助完善整套生涯規劃教育。
校本推行方式各異 成效參差
教育局指學校可按學生需要及校情,以校本模式推行生涯規劃教育,亦已發出相關通告和指引,供學校參考並完善規劃。局方建議學校應在初中著重自我認識及發展元素,而高中則可漸次加強事業探索及規劃,讓學生為投身社會作準備。惟王智源批評教育局只提供生涯規劃的框架予學校參考,令各校推行的重點和形式有異,「好聽就是百花齊放,不好聽就是各自各做,有些(學校)可能會亂來。」
王以學界使用性向測試為例,質疑協助學生尋找興趣、升學甚至工作方向的成效,「人的性格並非答一些問題的量表可以得知,(同學)可能甚至故意或容易答一些socially appropriate(符合社會期望)的答案。」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總幹事吳寶城則認為性向測試只能作引導學生尋找自己興趣的參考,「提升他們認識自我的動機才是最重要」,否則做再多的測試學生也不明白其意義,結果只是徒然。
王智源認為教育局應就生涯規劃訂立課程大綱,向學校具體描述應如何推行,縮窄學校間的差異。
課時不足 生涯規劃欠持續性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李惠利中學校長張欽龍和顯理中學升輔副主任劉敦坦言,因升學和就業比較逼切,於生涯規劃課程上着墨較重。而其他人生範疇、價值觀培養則盡量透過生命教育(或稱心智教育)補足。
吳寶城亦認同礙於學科課程繁重及課時不足,學校在有限時間下往往只能滿足學生的即時需要。就讀九龍華仁書院中三級的王同學同樣指出校內的生涯規劃簡單,欠缺持續支援,「只有數堂便完了,即使對某工作有興趣也不知可以怎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