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規劃的長照2.0正式在今年上路。據估計,全台灣預計需要6萬名以上的照}顧服務員,但至今真正投入此產業的人力只有1萬多名。即使政府有規劃、有財力,但是沒有第一線的照服員,台灣長照體系的建立恐怕只是空談。
停好車,把工作袋揹在身上,江麗蓉熟悉的聲音在門口呼喚著張阿公,開始她這天下午的照顧服務工作。天氣有點冷,90歲的張阿公早已經在他習慣的藤椅上等候麗蓉到來,就像約定好了一樣。
「阿公,午安!我先來幫你量血壓。」麗蓉從工作袋裡拿出血壓計,這是麗蓉每天到案家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90多歲獨居在花蓮的張阿公,兒子因為工作無法時常看顧,去年向長照中心申請長照服務,經過日常生活功能評估後正式成為照管個案。
「阿公來慢慢起身,把枴杖拿好撐住,我扶著你走看看喔!」張阿公今天走得很緩慢,這是麗蓉進門後的第一個觀察,原來是阿公的腳水腫了,出於照服員警覺性的反射動作,麗蓉立刻引導長輩到椅子上坐下來休息,盡可能減少移動過程可能發生的跌倒傷害。
「阿公你今天的腳怎麼那麼腫?」
「阿我嘛毋知,早起三點多就這樣了,無要緊啦,老歲仔慣勢就好。(註)
」阿公高頻率的喘息聲已經充滿了整個客廳的空氣裡面。
1小時的照顧工作,一對一的工作環境
阿公患有高血壓以及心臟疾病的病史,加上膝蓋老化無法承受140多公斤的體重,移動時需要耗費很大的力氣,洗澡對他來說是頗為費力的事情。
今天的照顧服務工作想必會更艱辛,畢竟阿公的痛腳加上140公斤的體重,對女性照服員來說,這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安頓好老人家之後,照服員的第一個工作是環境清潔,這花了她大約十幾分鐘的時間,每個工作的時間必須力求精準,因為中央核定的照顧時數,一位個案就是一小時,若超過時間會影響下一位個案家的服務。
客廳到浴室只有短短的3公尺,但對於140公斤、90歲、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來說,彷若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照服員的引導格外重要,而且照顧者還必須技巧性的把重量轉移在身上,避免自己也受傷。這是照服員在服務時常必須帶入的「誘導性」動作,目的是維持案主的自主能力、避免身體機能的退化,例如是洗澡時的上衣穿脫,麗蓉會在安全範圍內監督讓案主儘量自行完成,至於穿脫褲子,就必須完全由她來協助。
「阿公這個溫度可以嗎?準備要幫你沖水了。」察言觀色也是照服員的基本技巧,照服員因為必須獨自面對高齡長者的身體狀況,因此還要在心中預設許多可能的「假設性風險。」
麗蓉說,「例如案主突發性的血壓異常、暈倒、心臟病發、血糖飆高、車禍事故,甚至照服員體力不支時可能發生的狀況,都要先預想到,案主若出現意外狀況導致生命危險,我們也承擔不起,在醫院工作的照服員還有護理師跟醫師可以緊急協助,但我們這種在案家服務的人員就只能緊急通報居服督導來處理,但我還不希望發生這樣的狀況,我才剛來服務1年,所幸還沒有碰過這樣的狀況。」
照服員在案家服務的風險,也比在機構內高出許多。麗蓉回憶有一次的服務經驗,當時案主的家裡多了一位沒見過的人,陌生人的行徑與態度讓她非常害怕,個案說是吸毒假釋出來的兒子。這一小時讓她如坐針氈,但基於照服員的服務專業,她不能表現出有所遲疑,情緒只能在離開這個場域後到下一位個案家前才能釋放出來。若現場真的遇到無法抗力的情況,或許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本帖最後由 folee0001 於 2017-04-08 14:58:12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