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
http://video.appledaily.com.hk/m...ews_123_V1_240p.mp4
1997年香港回歸遇上樓市高峯期,正值居屋的火紅年代。20年過去,居屋經歷翻天覆地變化,由停售、復建再全城瘋搶新居屋。收藏居屋樓書近40年的設計師直言,回歸前居屋設計主要由英國建築師負責,設計着重細節及人性化,如新十字型的居屋青衣青泰苑,單位附設露台及儲物室等。特區政府治下,新居屋設計採用大量預製組件,只為加快建屋進度,「開門見廁所,冇設計可言」,與港英年代設計重視提供舒適生活環境截然不同。
居屋歷史可追溯至70年代,為協助收入不足以購買私人樓宇的市民自置物業。房委會1978年推出首批居屋屋苑,至2002年宣佈停建及停售居屋單位。到2007年,樓市回復熾熱,房委會分批出售剩餘居屋單位,並於2011年10月推出新居屋計劃。
本身是設計師的Billy,自小居於觀塘公屋,家人早年多次申請居屋不成功,變相令他有機會收藏各個居屋屋苑樓書,從此與居屋結緣。
■以往可與私樓媲美
1981年至今,Billy收藏的居屋樓書藏品豐富,足以見證居屋變遷。Billy稱,港英政府時期的居屋,主要由外國建築師設計,包括英國人,設計着重細節及人性化,「佢哋設計居屋時會以一個用家角度出發,諗多一步,點樣喺有限空間做多啲人性化設計」。他續稱,部份居屋屋苑更可與私樓媲美,如由外國人負責設計的赤柱龍德苑,「屋頂用咗金字頂、瓦片,設計好特別」。
其中專為居屋而設的新十字型於1984年設計,最早一批於1987、88年陸續落成。Billy稱,該批居屋設計着重細節及人性化,包括客飯廳分明、單位有露台,部份大單位更有儲物室,最大單位的建築面積可達827平方呎。當中青衣青泰苑、馬鞍山錦鞍苑及柴灣曉翠苑等全部於回歸前落成,但新十字型回歸後已停產。
另一款則為康和式設計,多於1996年設計,包括粉嶺昌盛苑、將軍澳和明苑及馬鞍山錦泰苑。他稱,當年康和式居屋可與私樓媲美,如附設廚廁設組合櫃、浴缸有玻璃屏風,防止水花弄濕地面令人滑倒,廚房枱面更採用人造石及暗喉。
■採用大量預製組件
Billy指出,居屋政策原是為改善公屋居民的生活環境。但回歸後,新居屋設計採用大量預製組件,無論在設計及間隔等各方面嚴重倒退,只為加快建屋進度,「冇設計可言,一開門就係廁所,又冇間隔,廚房擺到雪櫃就擺唔到洗衣機,仲差過公屋,家公屋都有鐵閘,居屋連鐵閘都冇」。
曾任房委會委員多年的公屋聯會前主席王坤表示,港英年代居屋其中一個角色是為公屋居民提供一個置業的出路,當年居屋設計「好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