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政府將紅灣半島以8.64億元補地價轉讓予新世界發展與新鴻基地產,較估價17億元減少逾半,紅灣半島最終由居屋變身成豪宅海濱南岸(右)。(資料圖片)
前港督麥理浩於1976提出「居者有其屋計劃」,簡稱居屋。由港英政府興建價廉實用的住宅,提供予有意置業但無力購買私人物業的市民。為了增加居屋落成量,至1977年推出「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PSPS),邀請私人發展商參與興建居屋,包括鰂魚涌康山花園、九龍灣麗晶花園等,當中政府賤賣紅灣半島事件最為人熟悉。
「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由政府撥地邀請私人發展商投標,標書有一定限制,包括住宅單位大小及數量等,單位落成後,也要按房委會訂價格出售。但私人參建居屋計劃,曾有意見指發展商中標後為求達至最高利潤,設法節省建築成本,令建成單位質素良莠不齊。
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中,最為人熟悉是賤賣紅灣半島事件。紅灣半島2002年8月已獲入伙紙,但政府同年11月宣布停售居屋。前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常任秘書長梁展文,當年促成政府將紅灣半島以8.64億元補地價,轉讓予新世界發展與新鴻基地產,較估價17億元減少逾半,惹起輿論質疑港府賤賣資產的批評,紅灣半島最終由居屋變身成今日的豪宅海濱南岸。
其實居屋一直深受市民歡迎,停建居屋前,每年推出數千至逾萬個單位,1992年更是居屋高峯期,曾推逾2萬個居屋單位。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本港經濟急轉直下,負資產出現,加上連串居屋短樁事件,居屋吸引力大減。為挽救樓市,2002年時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提出9招「救市方案」,被稱「孫九招」,當中包括停售及停建居屋。
記者 譚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