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當孤單老人,社區可以怎麼做?
文山社區大學的亞曼老師帶領學生,以樸門農藝設計原則,將雜草叢生的空地變成綠景斜坡公園,保留獨特的原生物種,如五子芋、魚腥草、香椿等等,並種植玉米、芒果、龍眼、番茄等蔬果。(攝影/董盛錫慧)
文╱林邦文·主婦聯盟北南分社社員、董盛錫慧·主婦聯盟北北分社社員
主婦聯盟合作社社員以中年居多,中年人除了面臨初老,也多處於照顧家中長輩,蠟燭多頭燒的狀況,經常身心俱疲。臺灣面對高齡化社會來臨,除了從日本、韓國姊妹會取經,2016年5月互助福祉小組拜訪臺北文山順興里,希望從臺灣的成功經驗中學習,找出社員在地共老的可行模式。
活躍老年生活:常青學苑依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統計, 2016年5月順興里有8,099人,其中青壯年約70%,65歲以上約11%。「老人家最怕孤單。」里長單連城擔心長者在家沒人照顧,於2010年推動成立常青學苑,並向臺北市政府申辦老人活動據點。考量部分長者須照顧兒孫無法參與, 2012年開辦順興幼兒園,讓長者安心上課。上午10點到晚上9點,志工媽媽陪伴孩子們閱讀繪本,並提供安全玩具,每週一休館定期消毒。由於課程多元,長者出席非常踴躍,2016年3月初好幾次低溫來襲,卻只有一、兩位請假缺席。單連城感動之餘,趕緊買來茶葉蛋給他們打氣,如同親人般呵護。
連結社區產業:共食食堂每週4次的常青學苑結束後,其中3天長者們同聚共食食堂用餐。食堂位於「麵舖工坊」裡,麵舖工坊原先申請3年多元就業方案開辦,到期後改為里辦公室與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推動的社會企業。單連城擅長包子、餃子、蔥油餅等多款麵食,成為共食食堂的主要餐點,也納入就業技能訓練課程中,加上其他老師開發的多款產品,不僅服務社區,還成功打造了頗具規模的社區產業。
關懷來自參與:順興桃花園社區裡的司法新村廢棄宿舍閒置十餘年,單連城向高等法院爭取代管,變成現在里民口中的順興桃花園。宿舍院區空地原本雜草叢生,經過整理成為一個幾百坪的「蔬果菜園區」,並且開放里民認養耕種,老屋旁的蓮霧樹繼續結果,充分體驗都市農耕的樂趣,也是鄰里聯絡感情的好所在!
原本荒蕪10多年的司法新村廢棄宿舍,改造成食物森林,旁邊空地提供社區辦理活動,如跳蚤市場、蚊子電影院等。(攝影/林邦文)
走在順興里, 沿路看不到一根煙蒂,環境格外整潔。順興里自辦一清專案( 清理門面),讓易藏污納垢的公寓後巷變得清爽且毫無異味。單連城要求里民保持公寓大門的整潔,避免亂貼廣告和塗鴉,拆除「不亂丟菸蒂、遛狗清大便」警語看板,不提供塑膠袋給遛狗主人,而採取溝通與落實查處。同時,請銀髮族長者志工每天早上巡守社區撿菸蒂。久而久之,亂丟菸蒂的人感到不好意思,原本垃圾成堆的社區公園逐漸恢復成充滿綠意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