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不少人眼中「薪高假多」的鐵飯碗,但當你以為他們正享受兩個月悠長暑假時,原來暑假是不少合約教師面臨飯碗不保,顛沛流離的日子。現任中學中文科教師郭紹洋說:「我想話畀唔係教育界嘅人聽,唔好睇到老師呢一行咁輕鬆、咁自在。」雖然特首林鄭月娥增加每年36億教育開支,提高0.1班師比例,增加2,350常額教席。但對郭老師這代新老師而言,只是解決燃眉之急。「如果一個社會唔能夠有一種共識,覺得教育係好重要嘅一件事情,咁邊個去承受而家嘅教育問題?咪就係我地下一代囉。(政府)可以再為呢個教育界做多啲,唔係凈係講錢, 係畀番一個老師一個尊嚴、一個公道囉。」
記者:陳麗賢 攝影:李錦鏵 剪接:魏利民
郭深深體會到由合約制度構成學校的「食物鏈」生態。他自2014年在中文大學碩士畢業後,只獲聘為教學助理,之後才升為副教師、合約教師,直到來年成為「常額合約教師」,一直未擺脫合約陰影。郭指出有學校更會將常額教師和合約教師分別安排坐一、二號教員室,令學生知道兩者待遇有別,漸漸產生階級觀念,影響教師威信。
2006年教育局容許中、小學以合約方式彈性聘用教師,從此打開「同工不同酬」的缺口。學校為了用盡現金津貼,選擇聘用大量教學助理(TA)、副教師和合約教師。他們由於不受教育局《資助則例》約束,薪酬待遇、職業穩定和專業發展機會都遠遜傳統常額教師。他們甚至沒有份參與公積金計劃,年資愈長,跟傳統教師的退休金相距愈大,讓他們感到十分不公。合約制度對學校而言,可幫助每年資源靈活調配;但對教師而言,郭認為有種被「用完即棄」的感覺:「合約老師難聽啲講,其實只係教學工具嚟。學校買咗工具番嚟,你幫我教完今年呢幾班,我就可以考慮換過另一個工具。」
學年完期暑假之始,就是教師完約之時。一旦不獲原校續約,又趕不及在九月開學前找到新工作,隨時會失業一整年。因此,郭指出老師為保障自己就要未雨綢繆:「四、五月開始好緊張,每日有時間都會留意招聘廣告,一見到有職位你就唔可以有第二秒諗嘢,第一秒就要寄信㗎喇。」無論老師多熱心教學,續約與否往往取決於學校收生數字、政府津貼及資源安排,令不少教師感到無奈和洩氣。
「我哋成日都話我哋嘅尊嚴何在呢?讀咁多書出嚟,但係工作唔穩定,又要不斷顛沛流離,又要重新適應學生,講緊對我地發展真係相當唔好。」犧牲的不但是教師的專業發展,還有學生的長遠學習。教師直接面對學生,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既傳授知識,也教育生命。郭認為現時學校教師隨時如走馬燈般換來換去,令學生失去學習對象:「當我教得好,學生說:『阿Sir我想畀你教。』,但我只可以話:『學校唔畀。』咁可以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