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年長人士才有膝關節疼痛,不同年紀及不同情況下,也有機會出現膝痛。如果置諸不理,除了令日常行動不便,更有機會影響其他關節,故應及早正視及處理。
運動意外受傷、發炎等也會引致膝關節痛,不過最普遍的,莫過於因退化所致的膝痛。註冊脊醫王漢榮解釋:「日常生活中,過分使用膝蓋、勞損、運動受傷等也會引致膝痛。而較普遍的則是稍為年長的人,因膝關節退化而出現的膝痛,一般由40多歲開始出現。患者會感到膝蓋痛痛脹脹的,有人會不能把腿伸直,蹲下、上落樓梯、走斜路等也感到痛,更甚者就連步行於平坦的路上也痛。」如何分辨是否屬於肌肉痠痛或需要求醫的膝痛?「如當我們運動後,有機會引致肌肉痠痛或勞損,而這情況普遍過兩三天便會自然好轉。相反,如果發現膝痛持續三、四天,便要有所警覺,應正視問題。」
肌肉也重要
脊醫王漢榮表示,退化性膝痛是關節之間的軟組織磨蝕了,令骨與骨的距離愈來愈近,有機會造成摩擦,令患者感到不適。註冊物理治療師伍潔珩補充,如果人的肌肉較弱,保護膝關節的能力便會減低,同時令支撑身體的責任落到膝關節上,便會令關節承受較大的壓力,容易勞損,引致膝關節加速退化,或會演變出其他問題。
至於治療方法,則會針對痛症出現的原因而對症下藥,例如是否因年老而退化,還是因體重過重令膝蓋受壓而勞損,抑或其他原因(如工作需要長時間蹲下)過度使用膝蓋而引致勞損等,查明原因,再找適當方法治療。另外,也需鍛練及建立肌肉,來支援膝關節的活動。
為何膝蓋有聲響?
另外,有些人活動膝蓋時,會出現「啪啪」(clicking/poping)聲響,這又是甚麼原因?王漢榮解釋:「膝關節內有膝關節滑液,當中會有氣體,當關節有所活動,氣體有機會會釋出,因而導致有聲響,但這情況則不一定是有問題的;如果活動時只出現一次性的響聲,而之後則沒有感到不適,那問題可能不大。不過,萬一聲響持續出現,或響後感到不適甚至痛,這便是警號,需要及早檢查。因出現聲響,亦有可能是膝關節上的軟組織裂了所引致。總而言之,當感到疼痛時,便需多加留意。另外,如果大腿肌肉不平衡,也可能導致聲響,那便需要治療或透過運動來改善肌肉狀態,以改善聲響問題。」
伍潔珩補充:「(大腿)肌肉不平衡,會令生物力學有所改變,導致關節應有的姿勢跟平日的有所不同,影響某些組織或令大腿某一邊的韌帶受壓較多;如不及早改善生物力學,繼續讓膝關節受壓,也有可能影響其他關節。」她表示,原來扁平足患者也較容易出現膝痛,因他們的腳腕關節稍為向內,這令膝蓋內側受壓較多,這也是跟生物力學有關。
勤做簡易動作
伍潔珩解釋,有的患者是一邊膝蓋痛,有的則兩邊也會痛。檢查時要分析得細緻,「必須分辨膝蓋哪個位置痛,例如內側、外側、前或後方。比方說如果膝蓋內側痛,便須查出是否大腿內側肌肉弱了?還是扁平足所致?深入了解才可確定治療方法。」
伍潔珩表示,很多人感到膝蓋痛,便避免去活動它,愈是不理會,關節就變得愈繃緊、愈痛。其實透過適當的活動,關節內的潤滑劑才會均勻地分布於關節表面,令活動時變得暢順。以一些基本的保健動作把問題紓緩,有望改善問題。「不要以為那些基本的保健動作很簡單,痛症患者做起來並不容易。所以,當做到感覺痛時,便要停在那個位置,不要令自己太痛,稍作紓緩後,便可慢慢地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