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在她第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港人首次置業上車盤」,林太雖無聲稱幫助年輕家庭置業,但坊間總是認為與青年置業有關。首置屋上限為月入6.8萬的家庭,若與居屋不能重疊,針對的家庭約月入5.2至6.8萬,單人2.6至3.4萬。
這個二人家庭的收入上限在全港的數據看,是十等份中第二高收入的,是最高收入的13%至20%。其實這個收入的人士,大部份非青年而是中年。月入5.2萬到6.8萬元,二人計即每位2.6萬至3.4萬元。查看2016中期人口普查的數字,以每月主要工作來計,月入25,000至39,999元的人有71%都是35歲以上人口,青年不足三成。15-34歲人士當中,月入2.5萬元以下的佔83%,可見所謂首置樓與大部份青年無關。
年齡較大者會有較多已有物業的人,但首置屋會否惠及他們且看「首置」的行政定義。「首置」在1998年的「首次置業貸款」裏定義是「過去十年未曾擁有物業」。現在額外印花稅及承造按揭,「首置」的定義是沒有同時擁有其他物業。一個曾經有樓但已賣樓的人,再買樓可以400萬樓下做九成按揭,也不需額外印花稅。所以這些名叫「首置」的優惠,除了幫無樓青年,更幫助無樓中年及上過車但落車的中年。有錢中年業主更可將物業轉到子女或父母手上,或者夫妻二人只一人手持物業,再以首置姿態去避過買家印花稅,「無限復活變首置」。今次林鄭月娥明言首置屋資格是「從未在香港置業」,實行起來一致的話,比較可以防止中年插隊,使更多青年受惠。
不過,那些月入5.2萬至6.8萬元的青年家庭,若年紀輕輕已成全港最高收入13-20%的一群,實在不必幫助。35歲以下的人中,每月主要收入1.5萬元以下,符合公屋申請資格者佔54.6%。現時單人申請公屋需最少等待30多年,工資增長又完全跟不上租金及樓價增長,政府若重視青年,是否應該幫助這些人呢?
林太在施政綱領提到「青年宿舍」,並指會「與有興趣參與計劃的非政府機構保持密切聯絡。」。「青年宿舍」的問題是數量太少,可能只得一百幾十個,但符合月入一萬多元門檻的青年實在太多,遷入機會渺茫。可是,除了施政綱領的兩行字內,「青年宿舍」這點在她的近五萬字中提都沒有提過,看來已經將青年拋諸腦後了。
換來的是多次提及增建大學宿舍,讓大學生享受舍堂生活。大學宿位短缺的問題多年前已惡化,尤其是國際學生越來越多,令本地生宿位係更少,有些大學連四年一宿也做不到。林太政策隊伍中有留意到這件事可算細心。
以年齡層為定位做房策並不符合整體運用公共財政的哲學,很多人都覺得青年並不是特別需要幫助的一群。政府的房策重一致,不重多元,令不同族群如少數族裔、青年、老人等有不同住屋需求的人不能得到充份照顧。本港土地房屋資源緊拙,講求資源運用的效率使政策無彈性。多元住屋想像不能單單依靠僵化公共政策,社福團體以及青年可以運用創意及行動力自己推動,在「要有光」、「藍屋」和「黃屋」之後創造更多不同種類的住屋,達到住屋以外更有趣的生活模式。
觀塘安達臣道的用地會用作興建首個港人首置上車盤。(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