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拆遷令城市不可持續,台北如何留住「看起來醜」的聚落?
北京排除「低端人口」引發爭議,90年代的台北,也曾因市府強力清拆「最貧窮聚落」康樂里,而引發激烈抗爭。二十年前的老課題,有一部分竟輾轉遺留至今,再度考驗市府與市民對城市未來的抉擇...
寶藏巖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區西南端小觀音山南側的一個依山而造的違建集合而成的小鄰里社區,雖然不大,總面積只有3.97公頃。但擁有傍水山坡之戰後違建眷村等等人文特殊景觀。 攝:林佳禾
編按:90年代的台北,曾有一個這樣的城市故事。1996年,國際巨星麥可傑可森(Michael Jackson)來台北開演唱會,下榻市中心的酒店。他從豪華的總統套房看出去,卻看見一片低矮雜亂的房子。
「這個地方是什麼?」麥克問。
「一個違建社區。」
「看起來好醜。」
國際巨星的隨口一問,令當時的台北市長陳水扁覺得十分丟臉,他在1996年接受《聯合報》專訪如是說:「每想起國際巨星麥可傑克森住在晶華(酒店)樓上,從窗戶一看,就看到臺北市竟有這種貧民窟,常覺得無地自容。」
自覺無地自容的市長,開始強力推動拆遷整建計畫,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都市社會運動,也影響了台北市另一個山坡上「違建」聚落的命運。
這個社區是康樂里,如今已不復存在;山坡上的「違建」名為寶藏巖,現在是座吸引許多觀光客慕名前來的國際藝術村。
本文作者劉可強為建築師、台大城鄉所退休教授,長期參與康樂里、寶藏巖兩個聚落的保存與居民安置工作,為2012年台北市文化獎得主。在北京市強力排除「低端人口」的冬天,我們請他回顧這段自「康樂里到寶藏巖」的台北都市運動史。看看台北城如何迂迴前進,為那些「看起來醜」的城市聚落找到「大拆遷」之外的出路,在寶藏巖聚落得到部分保存後,又必須面對怎樣的挑戰?
康樂里
康樂里為台北市現第十四、十五號公園所在地,位於林森北路與南京東路的交界。1945年前,此地為日本公墓,1949年國民黨戰敗後,自山東和江蘇等地撤退的士兵及家屬來到台北,在無住所、無工作的情況下,在此地搭起簡陋房屋,甚至使用日人墓碑為建材,後來慢慢加入其它地區來的移民,形成上千人的非正式住宅聚落。拆遷前夕,此地居住約三千多人,超過三分之一為老兵、殘障者、臨時工、低收入戶和貧困家庭。雖經濟狀況不佳,但在1979年台灣與美國斷交後發起的「捐機報國」運動中,卻是台北市捐款金額最高的里。 1956年,台北市依照日據時代的城市規劃將此劃定為公園用地,但一直未能實施。1995年,陳水扁就任台北市長後繼續維持公園計劃,原承諾先建後拆,妥善處理拆遷戶的補償和安置,後在1997年3月執行清拆。清拆前夕,76歲社區居民、老兵翟所祥在屋內上吊自盡;清拆當天,社區多處起火,在消防車、救護車開道下,清拆工作順利完成。
康樂里位於熱鬧的城市中心,卻可說是城市裡最貧窮的社區。在我回憶中,有一個畫面,至今難忘:我走進村裡一個老兵家裡,他客廳沙發的旁邊,是一個日本人墓碑,他就把茶杯放在墓碑上,當茶几用,就這樣跟我聊天。這就是這座城市的居住史,新來的移民與日本居民的墓碑,並存在同一個空間裡。
為什麼台北市政府想要拆除這樣的一個地方?一方面,是因為來自「國際」的壓力。國際巨星麥可傑可森在那一年來台北開演唱,住在康樂里旁邊的晶華酒店,從酒店的總統套房看下去,剛好正對著康樂里,社區房子看起來就很貧窮、雜亂,麥可問「這個地方是什麼?」接待他的人回答,這是一個違建社區,據說麥可就隨口說了一句,「看起來好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