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步賽好多人都會有一個疑問,點解競步好像同跑步差唔多,但喺就唔算跑步呢?原因在於競步同跑步兩者有動作上嘅差別,競步喺用步行嘅步態週期,如果用咗跑步週期會當犯規,用增加完成秒數作為罰則,雖然跑步比賽都可以用行路方式完成,不過真正跑步的話每一步都係一個跑步週期,咁跑步週期包含咗咩元素呢?
跑步週期一共可以細分成四個小週期,著地期、支撐期、提腿期、騰空期,上面四個小週期都帶有唔同嘅功能,同一般步行最大分別莫過於騰空期,每一個時期所使用嘅肌群都有所不同,以下再一一詳細講解.
1.著地期:
雙腳離地之後,腳再次接觸地面一刻稱為著地期,坊間有唔少討論研究著地一刻,應該用邊一種方式,當中存有好爭議,而每一次著地都代表完成左一次跑步週期,著地期係跑步週期當中有舉足輕重嘅地位,一個技術良好嘅手能夠減低著地一刻嘅能量損失,每一步都唔會令身體慣性降低。
2.支撐期:
跑步時身體會向前移動,而著地腳會向後移動,直到提腿前一刻。支撐期顧名思義係一個用於支撐身體作用嘅階段,基本上依一個時候腳只有支撐功能,同時利用身體嘅慣性作為向前移動動力。
3.提腿期:
支撐未期腳已經移動到身體後方,當用力向後蹬一刻就正式轉換到提腿期,而提腿期一刻會有兩個動作,後蹬係一個動作,另一隻腳會同時向前跨步,整個跑步週期最費力氣嘅時刻就喺提腿期,依個時候會決定你嘅步距,後蹬力愈大,步距就會愈大,不過同時會耗用大量能量,所以一般長跑唔建議使用太大步距。
4.騰空期:
雙腳離地一刻,表示一整個跑步週期即將結束,身體會利用慣性向前,保持身體軀幹成一直線,想要減少慣性損失,就必需配合正確擺手,不但有助於換腳動作,更可以令成個動作更合乎人體生物力學。
一個技術良好嘅跑手,可以喺著地一刻將能量損耗盡可能減少,支撐期時保持身體成一直線,保存更多向前慣性動力,提腿期用力後蹬保持或增加向前動能,讓騰空時有更多力量向前,最後騰空期配合擺手動作,再主一步增加向前慣性動力,而上面所講嘅條件做得愈好,變相跑步經濟性會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