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去年8月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研究土地的發展潛力,但有團體質疑政府故意貶低棕地的發展潛力,未有審視所有棕地資源。本土研究社利用半年時間,研究散落新界約1,200公頃棕地,結果發現有723公被政府忽略,未被納入發展時間表。當中涉及最大面積相連棕土群是位於橫台山的71公頃,其次是坪輋的70公頃以及龍鼓灘的38公頃。
本土研究社利用半年時間,整合出近94幅佔地兩公頃或以上的新棕地,發現可相連的棕土群共有1,172公頃,即約7個荃灣市中心大小。估計只須善用其中三分之一,已可興建約8.4萬個單位,提供住屋予23.5萬居住,足以容納所有劏房戶。
研究發現共有26個相鄰棕土群大過10公頃,比起不少資助房屋佔地面積更大,可見棕土面積並非政府形容般「零散」。翻查資料,部分資助房屋如梅窩銀灣邨及洪水橋洪福邨佔地只有約1.5至7.5公頃不等。
報告又批評政府刻意貶低部份棕地發展潛力,例如政府認為錦田、石崗、八鄉一帶因附近的石崗機場而存有高度限制,不過其後提出的《元朗錦田南發展計劃》同樣是圍繞石崗機場,質疑政府對棕土發展持雙重標準。
研究提倡「三分棕土」處理棕土群,包括修復棕土、面積較大和無法修復的棕土可用作發展公營房屋、重置作貨櫃場或回收場等用途,面積介乎2至10公頃的較小型棕土群則可作發展鄉村式公屋。又建議政府訂立「先棕後綠」的發展原則, 先充分使用棕土,再考慮使用綠化地或填海等。
政府將於今年4月中舉行公眾諮詢,討論土地供應選項,包括過千公頃的棕土。
本土研究社利花了平年時間,整合新界92幅佔地兩公頃或以上的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