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收回土地條例變欺壓弱勢惡法
香港公私營房屋供應失衡,去年底公布的長遠房屋策略進度報告,未來10年2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建屋目標,但截至去年9月仍欠4.3萬個單位的建屋土地。
身兼土地供應小組成員的前公屋聯會主席王坤指出,政府應考慮動用《收回土地條例》,從囤積農地的發展商手中,收回閒置多時的土地,盡快增建公屋以追回公營房屋單位落後的數目。
他又表示,不同意特首林鄭月娥提及此舉或需面對司法覆核的風險的說法,更擔心《收回土地條例》變成只欺壓弱勢社群的惡法:「政府唔應該將這條法例,只針對無權無勢的一群,怕打官司便不用,是否代表政府已向發展商『屈服』呢?」
王坤指特首林鄭月娥提及用《收回土地條例》針對囤積農地,會有面對司法覆核風險,是向地產發展商屈服。(資料圖片)
增建公屋關乎公眾利益
林鄭月娥上周五(23日)宴請土地供應小組各成員,王坤在席間向林鄭及負責土地和房屋的官員提及,要求林鄭提出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發展商在新界囤積的農地建屋,但林鄭以憂慮或需面對司法覆核推搪。
王坤接受《香港01》記者專訪時表示,怕面對司法覆核完全是借口,政府多年來經常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私人農地,他看不到向發展商出手,會與一般鄉民和小地主有何分別:「增建公屋是否關乎公眾利益?林鄭似乎想推公私營合作,釋放私人發展商農地,但這樣反映政府不敢捋虎鬚,只想利誘發展商合作。」
公屋聯會在2013年長遠房屋策略公眾諮詢進行期間,曾向長策督導委員提交建議書,當中針對土地供應,亦提及需要限制囤積農地及閒置土地,該會建議 政府可研究立法限制囤積土地的行為,如規限農地發展時限,不得荒廢農地;懲處長期閒置土地的發展商,如增加罰款或強制收回相關土地;政府可主動與發展商協商,如採用混合發展模式,增加房屋如居屋的供應等。然而,及後發表的長策報告,並無採納這些建議。
曾考慮作綠置居的沙田火炭公屋項目,也是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取農地建成。(資料圖片)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早前召開首次會議。(資料圖片/政府新聞處)
指林鄭有「尚方寶劍」不用
事實上,政府多年來曾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取不少私人農地。如2001年4月決定收回元朗米埔自然保育區內約9873平方米私人農地,以便政府有關部門進行鄉村防洪工程;2008年10月收回大埔船灣自然保育區內約4900平方米私人農地,以便渠務署進行船灣區內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
此外,收回土地作公營房屋發展,也有先例可援。如2014年收回5.6公頃位於屯門的土地,發展公營房屋和社區設施;而曾一度被考慮為綠置居項目的沙田火炭4800個單位,也是政府在2015年初刊憲,公布收回桂地新村10幅面積約2023平方米的私人農地,用以興建公營房屋而建成。
王坤認為,從上述多項例子可見,《收回土地條例》根本並非動不得的條例,問題只在於政府是否有決心,向私人發展商取回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