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本港基建與民生 » 土地&住屋 » 探索社會住宅》德國人人住得起,公平與正義兼具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探索社會住宅》德國人人住得起,公平與正義兼具

法蘭克福羅特魏勒爾廣場的集合住宅。(觀築世界)


跨世代與樂齡 共居無憂好生活

近年來,更以「老年生活品質保證」、「跨世代共居」為主要的發展目標。政府每年會整理盤點,推出該年度可供使用的土地範疇,讓民間申請興建。2017 年民間提出23 件申請案,其中在該年8 月通過一案,係由「走出孤獨協會(Wege aus der Einsamtkeit)」7 個家庭共組住宅合作社興建案,交易價格以6 折取得土地,2 年興建完成,並依《合作社法》管理。

「走出孤獨協會」的創辦人Dagmar Hirche(許得夢女士)也曾來台說明,她是德國社會「活力樂齡」最有創意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過去服務的營利公司退休後,原公司仍支付她業務行銷主管的薪資,而她將這份薪資投入在銀髮族協助活動上,如平板數位學習、跨世代共居、跨代橋樑計劃(Generationsbruecke),關心新住民、難民或新移民,幫助他們化危機為轉機,促進銀髮族從漢堡車站走出孤獨,讓幼兒園的孩子和養老院的長者共食、共處。




本帖最後由 folee2008 於 2018-04-15 11:09:00 編輯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Altonaer儲蓄和建築合作社」(1892 年成立)是一種民間住宅合作社與儲蓄互助社功能的結合,讓長者生活有陪伴而無慮的機制,實行預防性儲蓄與支出計劃,貸款予所屬的住宅合作社,進行老年人及身心障礙者「生活舒適與輔助功能」的公寓設備改造,並不會僅僅依賴政府補助。這案例,在日治時期的台灣,曾有「建築信用合作社」協助總督府於台北西門町和博愛路、衡陽路的住宅進行市容更新。

環保永續發展方面, 哈伯斯塔特市(Halberstadt)WGH-eG住宅合作社之公寓頂樓裝修太陽能系統,成為該社區住宅合作社共管的事務,目前德國已經在2,341 套公寓完成可再生能源設備,如肯尼茲市(Chemnitz)WCH-eG住宅合作社於2017 年10 月設立電動汽車充電站。


德國奧格斯堡的Fuggerei是世界最舊的社會住宅群。


新協力模式 注重教育、關懷與照護

除此之外,德國也相當重視落實合作教育與籌社,例如id22 非營利組織長期推廣青年合作教育,建立網絡、出版,推動共同勞動(Co-working)與共同居住(Co-housing)文化的住宅合作社。再以柏林城市的河岸生態住宅合作社(Coop Housing at River Spreefeld)為例,市民空間占5%,社區住民共用洗衣房、木工房、音樂室、運動房等占4%,私有住宅空間占80%,餘者為生活商業機能空間。讓有意願入住者與公部門從事前就一起參與計劃,發展長期住戶可負擔的房租,自己動手蓋房屋,落成後由居住的社員家庭互相照顧鄰居的長者、孩童,接納難民;創新社員以在地工作替代股金共組合作社,共同管理社區共有的、自產的再生能源。

德國住宅合作社體系可分為三級制,即單位社、區域社與全國社,其宗旨不以營利為唯一目標,並受法律與章程保護而不會淪為市場套利買賣的住宅,成為市民穩定生活、永久性住宅的重要選擇;經營特色為跨代照顧社員的弱勢子女而有家庭股權移轉、社區參與股權機制。

這些經驗,結合著政府行政部門、NPO與合作社,以「新協力模式」創造一種尊重自然環境而跨世代關懷之共居,在地共勞增加收入而改善貧窮,對我國照顧身心障礙者家庭具有重大啟發意義,以結社力量興辦住宅合作社,70至80%社員家庭混和居住來支持20 至30%弱勢家庭,從社區、社群互助關懷中,預防「雙老」或「三老」困境;也避免自閉兒在父母老去後,失去經濟力支持,被送至不同社區「流轉」的悲慘命運。

借鏡德國 紓緩住宅問題

當前台灣住宅的房價與所得比例加劇,加深了社會於貧富不均、長者照顧、少子化、居住正義等問題,政府機制應借鏡美、加、德、法、日等各國經驗,從根本認知社會經濟的人本互助思維,並重視「社區住宅合作模式」,讓市民有機會以共同參與而實踐改善社會、經濟、環境、福利均衡的「多目標」,自主地從互助關懷開始,練習經濟民主參與管理,社區自治共決,應用於跨世代的土地開發與管理,將制度金融與社會金融適當運用,以紓緩相關經濟社會問題。

本帖最後由 folee2008 於 2018-04-15 11:07:34 編輯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香港人有冇
大媽吾好隨地屙屎。屙完屎要抆屎。 香港太多人。大陸佬  大媽吾好黎喇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培養合作意識,互助打造共享家園

英國發展社會住宅已有百年歷史,從政府支持到民間合作社的共同協力,住宅合作模式相當多元,並有效改善中下階層民眾的生活環境。

全球社會住宅起源於1861 年英國羅虛戴爾公平先驅社(Rochdale Society of Equitable Pioneers),1844 年首創的消費合作社,即現在的「合作集團」(Cooperative Group),提供勞工的社員住宅。157 年來,住宅合作社模式提供「可負擔的居住」(Affordable housing)、永久性住宅,並逐漸納入各國的住宅政策與城市發展中,穩定國民經濟生活。從傳統個別所有權的住宅合作社,創新發展呈現多元的、共管的「承租人住宅合作社」,蔚為世界性的住宅合作運動。2012 年國際合作住宅組織(Cooperative Housing International, CHI)資料來看, 英國於2011 年總人口有62,690,000 人, 全體房屋的存量有27,100,000 間, 其中經由合作社(Cooperative)及互助家園組織(Mutual Home Ownership)進行管理者,超過1%,總計有677個合作組織,分別在英格蘭有607 個、威爾斯有26 個、蘇格蘭有41 個、北愛爾蘭有3 個,轄管超過45,000 棟房屋。合作社長期貢獻於消除貧窮、改善髒亂,增進公共社區和社會福利。


英國從國會支持、政府政策和民間合作社、非營利組織的共同協力,實現社會住宅、社區型合作模式的多目標經營,也延伸在地住民共同創業行動。(資料照,取自Pixabay)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政府協助 共同解決居住問題

英國國會在2017 年5 月通過「合作與社區福利社會法案(Co-opertive & Community Benefit Societies)」,源於保守黨2016 年提案「住宅社區基金」,政府提供£3 億(約新台幣120 億元),幫助住宅合作社區永續發展。

有關住宅合作社興建大型住宅社區之規劃、設計,關係到優良社區百年大計的基礎,政府會提供部份的補助款,以表示獎勵和重視規劃基礎建設的重要性。這對台灣各縣市的舊社區、街區再生、翻新,可以鼓勵土地持有人,嘗試著認識社會經濟,以自助、互助方法來注入人與住宅、環境的關係價值。

對於依法經營,提供社會住宅給低收入戶的住宅合作社,政府協助土地取得,地方政府如威爾斯自治區,政府與合作社共同來解決中低收入的居住問題,補助合作社購置土地費用17 至19%,但要求提供60%出租予低收入戶,25%介於中等收入戶。這是政府與民間社會對於社會住宅開始學習的重要課題。由於合作社購置土地、興建住宅急需龐大資金,英國政府也會出面提供信用擔保並向銀行推介長期貸款,銀行也樂於接受,這項機制值得台灣反思和修正。


倫敦十九世紀建蓋的社會住宅Boundary Estate,如今多被商人買去,當地因此「雅痞」起來了。(白曉紅攝)本帖最後由 folee2008 於 2018-04-15 11:12:54 編輯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採行參與管理 發揮公益本質

合作社的模式以共同「出資、利用、經營、分配」和一人一票決定,不只在短期利益,而是為了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重視人與人的結合關係、社區關係,而不是只為了最大營利的資本集結,這些都是經營合作社與私人營利企業的最大不同處。合作社具有社團的性質,帶有公益性,是在地的、具體的經濟事業體,採行共同所有權與民主決策機制,承擔風險,謀求社員、社區、社會的利益。

由於公共住宅管理不佳,英國政府改採行參與管理,將市政府經營的「公共住宅」股權,移轉至住宅合作社、非營利之基金會、或社區法人組織來集體經營管理。而且如英國住宅合作社聯合會(轄下計196,000 戶社會住宅)的執行長BLase Lamber說明,英國政府對住宅合作社免徵公司稅(即台灣的營利事業所得稅),並明定於合作社法而落實執行,一方面減輕合作社的負擔,協助發揮社會公益本質;一方面也因為合作社的互補功能,政府可減輕龐大的財政建設負擔。因此建議各級政府,依憲法獎勵與扶助合作社發展國民經濟的基本國策,在法律、政策、制度上,建置尊重人本的良性施政措施。

民間的合作社在長期間關心勞工、消除貧窮、改善居住環境,以及青年、社區發展,也提出創新股權融資方法,即引入市民以£1 入社,取得參與機會而融入社區改善。此外,政府鼓勵人民儲蓄購屋的首付款,藉著降低租金,鼓勵公共住宅承租戶養成習慣性儲蓄,累積資金,同時培養合作意識,進行互助購屋。1980年代推廣具銀行性質的建屋融資互助社(Building Society),以及儲蓄互助社(Credit Union)協助一般中、低層民眾儲蓄與貸款金融。

倫敦成功案例 吸引各國仿效

120 年前,倫敦有很多低收入戶,大都住在雜亂、擁擠又髒亂,而且高房租的地方,生活很貧苦。1898 年Ebenezey Howard發揮善行,全力策畫讓各方來關心這個居住的問題,引起社會很大的關切。配合善心人士慷慨捐獻倫敦近郊一大片閒置土地(現為Letchworth)。特別請2 位名建築師—— Barry Park和Raymond Unwin 規劃了寬闊、優美、寧靜的設計,成為首創的「花園住宅社區」基地,並組織住宅合作社區型態,有完善的公用設備,例如老人照顧、醫療、購物、運動等設施;也強制規定社區必須提供33%給無住屋的低收入戶安居。這是百年前就落實社會住宅,提供公用設施與公益性的生活。

這樣的環境,成為低收入戶居住的天堂,並與富人在相同的社區共同生活,共享設備,形成一個具有活力、公益、喜悅、安全美好的生活組合,社區所有的居民發揮不分貧富,實踐休戚相關經濟的平等、博愛精神。之後,吸引了外來移居住民,人口增加為37,000 人,社區向外擴大數倍範圍,在公共設施負擔變得沉重,環境保護也日益複雜,因此做了兩項改變:(1)改由土地捐獻者組織「遺產基金會」接管,業務有結餘時,全數成為慈善捐款貢獻於社區公益。(2)部份設施改由政府負責,如環保清運,道路及水、電設施等公共建設維護,以維持社區歷久彌新。

這個案例也吸引許多國家或城市前來觀摩,台灣第一個前來參觀訪問的基隆市第一住宅公用合作社理事主席張堅華,深受感動與敬佩,返台後不僅提供報告至內政部供參,也對合作社實現花園社區住宅和公用照顧福利,充滿希望與信心。倫敦花園住宅社區負責人Josh Tidy更曾表示,若台灣當局同意依法將公有、非公用土地提供(民間)興建社會住宅,他們願意協助,跨海傳授實質經驗。


倫敦「集體生活」私人住房計劃大樓裡房客共用的圖書館。(白曉紅攝)本帖最後由 folee2008 於 2018-04-15 11:12:40 編輯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社區金融機制 協助住民創業
民間從社會住宅也興起創新的社區型合作社,其中有一個機制扮演重要的推手角色,解決創業資金問題。在英國共同所有權運動下,1973 年即建置「合作社和社區金融(Cooperative & Community Finance)」,在1976 年有£60,000資金,來自捐贈、存款,進行貸款給14 家合作社,讓社區居民共同創業(Venture),累積損失率在6.7%;1987 年增加募集大眾股權而新設金融業務稱為ICOF,損失金額控制在£4,000 以下。透過ICOF貸款,如2011 年曼徹斯特「碳合作社」、「可再生能源合作社(R-ECO)」等,以共同分享環保經驗、知識,藉大量採購住宅的綠能設備而降低成本,朝向英國—PAS 2050 碳足跡標準的達成目標。前述「合作集團」也進行提供教育補助,讓教師與學生一起進行社區創造地方經濟計劃。

英國從國會支持、政府政策和民間合作社、非營利組織的共同協力,實現社會住宅、社區型合作模式的多目標經營,也延伸在地住民共同創業行動,引入科技、儲蓄資金,推廣社會善良風氣,其中普及化合作教育於社區、社群是黏著劑,政府與民間創制友善機制是媒合促進劑,這些都值得台灣社會來共同學習。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回應 #1 folee2008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香港住宅=炒? or=住?
平安 如意 健康 快樂!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公屋申請速報系統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