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屋輪候突破5年大關 未來恐更嚴峻
5.1年這個數字固然令人搖頭嘆息,但更絕望的是,這個數字在短期內近乎不可能有明顯改善。在政府長遠房屋策略之中,未來10年要建28萬伙公營房屋,但尚欠4萬多伙未覓得土地,而據《香港01》早前的報道,公屋供應會在2023年出現斷崖式下跌,該年度供應可能只剩1萬伙甚至更少。
現時政府對於公私營建屋量,一直以6比4作為目標。可是過往幾年私樓都超額完成,而公營卻未能達標,顯示政府整個政策失衡情況嚴重。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3月公布賣地計劃時,被問到會否調整相關比例,他表示公私營不可偏廢:「太集中興建公屋,對社區長遠發展唔係咁好。」可見政府並無打算短期內大幅調整政策,公營房屋供不應求勢必更為嚴重。
因此,公屋輪候年期至少在未來數年之內,還會繼續延長。無怪乎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成員、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坦言,即使日後一般申請者等候年期「破6」,亦不會覺得驚訝。
公屋輪候年期有「水分」 非長者單身不計算在內
須知道,現時的公屋輪候年期,本身已經有一定「水分」。因為房委會自2005年實行單身人士配額及計分制,將非長者單身申請者分開計算。
在政策實施初期,一般申請人的輪候時間,於數字上確是有所縮短,一度降至不足2年。只不過這是建基於有部分人被制度轟出隊外,並不能全面展示公屋輪候的情況。
時至今日,即使用這種「半作弊」計法,公屋的輪候時間仍然突破高位,可想而知問題的嚴重性。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今年1月曾表示公屋3年上樓的政策目標,已是一項「意識形態多於實務指標」,正好反映出政府的公營房屋政策有多失敗。
樓價愈升愈高,市民愈住愈貴,也愈住愈細。
2. 居屋呎價破萬 資助房屋也變富人玩意
房委會於3月底推出新居屋單位,4月截止申請。其中啟德啟朗苑單位經市值七折訂價後,平均呎價須9,755元,部分單位呎價突破1萬,是居屋計劃推出40年以來的新高。以整個單位計,啟朗苑最貴單位值488.4萬,長沙灣凱樂苑的「樓王」售價更達630萬。對於一眾收入普通的打工仔而言,已是近乎遙不可及的數字。
居屋「癲價」出現,亦足以見到政府資助出售房屋的一大死穴。資助房屋政策原意,乃是讓中等至中低收入、買不起私樓的家庭置業。可是政府的定價機制,並沒有將市民的負擔能力列入考慮之中,結果在現時私樓樓價不斷上升之下,只能將居屋售價不停推高。
若然房委會認為,出售房屋時需要先考慮收回到多少成本、外面的市況,而不是優先考慮市民負擔能力,就等同扭曲整個政策原意,令居屋也變成一種商品,本質與私樓相同,只是賺多與賺少的分別而已。
居屋價格貴,但由於私樓樓價不斷升,仍無阻大批市民交表申請。
3. 市建局收購物業呎價過2萬 創新高
市建局5月7日宣布向西營盤崇慶里/桂香街發展項目的物業業主發出收購建議,收購價達每平方呎23,568 元,屬有紀錄以來新高。這也是市建局繼去年底以「天價」實用面積每平方呎15,916元收購九龍城區3個重建項目後,再創新的收購價紀錄。
當然,不同地區的地價難以直接比較。但可以預期,隨著市建局收購物業的價錢愈推愈高,日後到該處拆卸後,地皮價值肯定是另一個「癲價」。
市建局初步建議在該項目內提供約8,300平方米的住宅樓面面積,但「麵粉」已貴到如此地步,建成後的樓宇到底是否一般市民能夠負擔,可謂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