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員陳克勤最近兩次在報章撰文,反對政府設立一手樓空置稅,批評措施難以實施,效果適得其反,是一道「花招」,建議政府專注在新界東北建屋。陳克勤並無必要把覓地建屋及打擊空置單位對立起來,兩者可以同時進行,使香港在短中長期有充足單位供應,停止發展商囤積單位謀利的機會。
若果牽涉執法困難,大可集思廣益,不應倉卒放棄建議。再者,陳克勤積極推銷發展新界東北,避免土地閒置,但支持公私營合作發展的立場,同樣難令市民安居。
「01觀點」認為,穩定住屋的政策,應該多管齊下,包括增加公營房屋供應,維持現有的各項印花稅,以及建議的一、二手物業空置稅、物業增值稅、加強租務管制等等,既增加買賣的交易成本,遏抑投機買賣,增加供應、平衡地產商、業主和租客的權力。這涉及短中長期措施,短期而言,設立一手物業空置稅,停止囤樓,有其必要性。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天(4日)稱,運輸及房屋局研究一手樓空置稅的研究已近完結,會盡快公布。去年12月底及今年3月底已興建的一手貨尾單位近9千伙,佔政府一年1.8萬伙落成量的目標近半,當中有三分之一在2016年或之前已落成。若果情況延續,將會打擊政府幾年前積極推地建屋,增加私樓供應,調節樓價的如意算盤,政府難以向公眾交代。
消息一出,地產業界泛起反對聲音,例如指一手樓空置量並非如統計數字般高,有相當部份只是未簽樓契。更多的反對意見,是指難以執行,而且不會壓抑樓價。立法會議員陳克勤在上月底及昨天於報章撰文,表達反對立場。他有以下理據:一)置業需求龐大,地價和建築成本高,推高樓價;二)徵稅增加一手樓成本,發展商將之轉嫁買家;三)立法徵稅可能導致官司,曠日持久;四)新例設通融期,成效不能立竿見影;五)空置單位多屬大面積。
短期影響樓價的因素甚多,剛性置業需求是其中之一。社會吹捧置業的風氣,固然要改變,但如果立法令發展商在短期內推出更多一手單位,增加市民選擇,相信能減慢樓價無止境攀升的動力。既然發展商稱經營地產項目,通常希望「貨如輪轉」,沒有誘因囤樓,那所謂的通融期,應該愈短愈好(台北市的法規是超過兩年而未出售,香港可以更短),政府毋須在此範疇妥協。
陳克勤估計當中有發展商會把稅款轉嫁買家。政府固然要思考其他方法抑制發展商損人利己的行為。那邊廂,市面仍存在一定數目的發展商,若果稅率有阻嚇力,同時有發展商按時銷售,售價較低的單位會有優勢。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若要實施空置稅,需要詳細考慮法定權力和如何實施。(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