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營房屋討論區
主頁 » 休閒天地 » 康樂園 » 影片 » 【數字你懂的】大媽新移民食窮政府?【分析】
頁尾 帖尾 顯示所有留言 搜索某用戶之留言 回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搜索本分區 搜索

【數字你懂的】大媽新移民食窮政府?【分析】


【Now財經台】現時經常提到中港融合,香港逾700萬人口中,內地人佔比愈來愈多,大家又是否知道內地來港移民的相關數字?
原來,現時每年約有4萬至5萬名內地人持單程證來港,2003年至今累計來港人數達693800人,佔全港人口約10%。不過,現時的新移民主要為40至59歳的偏高齡女性,當中大部分人教育程度不高,更有逾一半人來港後沒有工作,香港社會福利開支會否因而上升似乎會是個潛在問題...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1查看名單


大家心中都明, 只喺班保鑊黨幫蠢鵝朦住大家視線
仲打算以大灣腰代港, 或者張港身分證有日變成大灣腰ID
他日或會將港財政直送人行
廢埋本特衰互照, 反正有事大屎館都唔會理你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5查看名單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淋狗要無屋的富户俾返间房出黎,去托市,有三单位私楼的业玉捐返一間出黎呀,公平不,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Fact Check:Now 新聞的移民數據


Now新聞在三月份的時候以「大媽新移民食窮政府?」為題做了一集「數字你懂的」,這片段近日又在臉書上熱傳,基本上都是以當中的數據來證明新移民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事先聲明,我絕對同意香港的移民政策有很嚴重的問題,也同意單程證的資格和配額應該修改,但這個片段在數據處理方面有不少謬誤,對新移民的討論恐怕帶來了更多混淆。我一向支持Now新聞的敢言作風,但正正因此,我覺得更有必要指出這片段的不足。

1. 冇基線

這片段的第一不足,是沒有數據出處。我花了不少時間才找回各數據的來源。我明白電視畫面說不了那麼多,但理論上可以放在相關網頁。沒有這些出處,當觀眾有不明白的時候就很難查證。

經查核後,相信數據大多來自民政事務總署及入境事務處就內地新來港定居人士的調查。這些數字是很有用的,但不是唯一可以的數據。另一組可用的數據是統計處編制的數據,我下面會用到來做一些比較。

先說說學歷這一項,畫面所示的數字和入境事務處的數字基本吻合(除了2017的全年數字應為20.9;畫面上的22.2可能是製作組抄錯了2017年第3季的數字)。這兒(也連同片中的其他數據)的問題,在於沒有提供比較的基準(男主持強調數據「從來沒有超過三成」,但為什麼三成這個數目重要,卻沒有解釋)。我們不可能只拋一個數據出來,然後讓觀眾自己領會這個數字算是高還算是低,而這個高或低又有多明顯 — 畢境,高或低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畫面所載的數據,準確的定義是「十五歲及以上的教育程度」(你不會問一個手抱小孩有沒有大學學位)。按同樣的定義,翻查2016中期人口普查,全香港的數字是 30.6% 。只有同時提供這個數字,觀眾才有可能評估持單程證來港者的學歷比全港情況的差距。一般香港人,十個有三個大學畢業;單程證呢,十個有兩個。這是不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人人可有不同解讀 — 但最起碼你得提供這個比較的基礎給你的觀眾。

2. 用錯數

下一項,是就業比例。這兒請讓我嚴正指出:主持人用錯數據!這一段的討論是有關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女主持說「真係出嚟做嘢嘅人都唔係咁多」,男主持更鼓勵觀眾「自己詮譯」對香港政府財政和社會福利的影響。問題是,他們用的數據是「經濟活動身分/內地就業情況(十五歲以上)」。沒錯,這個數據是問單程證持有人在中國大陸的時候做什麼工作,而不是來香港之後做什麼工作。Now新聞在這兒是完完全全地用錯了這項數字了。事實上,因為數字是「根據所有持單程通行證經羅湖邊境出入境管制站首次抵港的人士向入境事務處提供的資料編製所得」,那些人來到香港只不過得幾分鐘的時間,又怎會知道他們來港之後會做什麼工作呢?

如果我真的要知道新來港定居人士對香港經濟的影響,我要看的當然是他們離開了羅湖管制站之後做了些什麼。這兒我們就不能看入境事務處的數據,而要看統計處的數據了。翻查2016中期人口普查當中相關的主題性調查,十五歲以上的勞動人口參與率,我們可以看到新來港定居人士的參與率雖然比全港數據為低,但距離正在不斷收窄中,也就是說新來港人士當中有工作的比例越來越多。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分開性別計算的話,最新的男性新來港定居人士的勞動參與率比全港數據還要高!是的,如果你要視有沒有工作為一個「貢獻」的指標的話,男性新移民原來更「有貢獻」。那麼為什麼總體會比全港的數據低呢?因為新移民當中女性佔的比例較高,而他們的勞動參與率也比全港女性低。但這兒也得打個註腳:冇返工唔等於冇貢獻 — 湊仔都係一種貢獻。回到上一代,也有一半的香港女性在三十歲之後就沒有工作,難道他們也該稱之為沒有貢獻?當然不是。她們養大了我們。

那麼為什麼今天新移民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卻比不上本地的呢?我有兩個猜想。一,隨著嬰兒數目減少,現在的母親可以依賴嬰兒祖父母四個人一起幫忙照顧,於是自己可以繼續外出上班;二,現在的母親會請外籍家務工。但這兩種資源都是新移民所欠缺的,所以我們得考慮她們沒有上班可能是被迫的。Anyway,數據顯示,新移民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和全港數據的差距同樣是在收窄中。

3. 欠深度



最後,我想談一談片段最後有關留學生和專才的數據。片段中列出了「非本地畢業生回港/留港就業安排」和「輸入內地專才計劃」兩項數據,然後男主持說「住夠七年嘅話呢亦可以攞身份證」,之後便結束了這段介紹。坦白說,這樣的處理,很欠缺深度,甚至可以說是誤導。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男主持點出了「攞身份證」(應指永久性居民身分),但相關的實際情況和他身後的那一堆數字差距甚遠。例如「輸入內地專才計劃」的數字是包括長期和短期合約,即是一個大陸歌手來香港唱首歌,或一個大陸球員來香港踢場波,也包在這條數入面的。按立法會文件所述,所有的專才簽證當中大約有三分之二是短期合約,所以畫面藍色部分已經是嚴重地計多了。紅色部分呢,所謂「非本地畢業生回港/留港就業安排」,是指拿到容許工作的簽證,而不是真的找到工作,更不一定會做到夠七年拿到永久居留權。很多留學生都是一畢業就去申請這個簽證,方便他們可以留在香港有多一年時間的寬限期,之後可以是回到中國大陸,又或跑到外國去。

男主持既然點出了「攞身份證」,為什麼不直接列出相關的數據?Now的片段是2018年3月播出的,而政府在2016年5月和2017年3月已經在立法會提供過相關數字,可惜沒有被Now所引用。那麼我們這兒看看吧: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睇完上面兩個圖,再看看Now本來的那個圖,我想你也明白為什麼我會說「誤導」吧。(我不是說這兩個計劃冇問題,我這兒只是針對數據的呈現。這兩個計劃執行上都有很多地方有問題的,要另文討論。)

* * *

我在大學教infographics,每次上課也和學生說:冇數冇真相,但有數也不一定有真相。搞清楚數據本身的定義,和甚麼在比較,後面所暗示的是否想討論的問題是否直接相關,有沒有排除其他的解釋可能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很欣賞Now新聞嘗試用數據來說故事。但這一次,抱歉,在這個甚有爭議和情感豐富的題目上,處理得不太妥當,而且在輿論上帶來不好的後果。

最最後,再講多次,我絕對同意香港的移民政策有很嚴重的問題,也同意單程證的資格和配額應該修改。只是我做學術出身,就算結論正確,如果推論過程不對,我還是會打回頭重做的。香港值得我們去愛,是因為我們不會求求其其,不會用垃圾來起牆。讓我們緊緊地堅持做到最Pro, Professionalism的那個Pro。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回李鴻彥:抱歉,你又搞錯數據定義了

昨日回應Now新聞有關移民數據的文章刊出後,想不到片中主角李鴻彥先生撰文回應。更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回應當中再次犯了原文所述「搞錯數據定義」的問題。

回顧昨日的文章,其中一個論點是電視節目片段中引用了一個政府統計數據,指持單程證來港者沒有工作,會對香港財政構成影響等等。筆者在文章中指出,該數據紀錄的是他們來港前在中國大陸有沒有工作,而非來港後有沒有工作,這是用錯數據。筆者之後引用了「內地來港定居未足七年人士」的數據,指出相關的勞動參與率近年不斷增長,和片段中帶起的印象不乎。

李鴻彥先生的文章沒有回應錯用數據的問題,反過來認為筆者使用「內地來港定居未足七年人士」的數據不乎這個討論,因為他們「包括工作簽證」。下為該段截圖:


很不幸,李先生再一次犯了數據定義的錯誤。讓我們看一看統計處是如何定義「內地來港定居未足七年人士」的。以下來自香港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 — 主題性報告:內地來港定居未足七年人士(頁3):




政府對「內地來港定居未足七年人士」一直有清晰定義,而短期留港工作和就學並不在其中。李先生沒有弄清事實,卻引伸出一系列的批評,是再一次犯了數據定義的錯誤。

同一個問題,犯一次尚可稱為一時不小心;但拒絕承認之餘還要在回應中犯第二次,就得稱之為輕率了。筆者絕對同意電子傳媒的形式未必容許長篇大論,但精要和錯誤是兩件事來的。引用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 的 Code of Ethics,第二條就說到: Remember that neither speed nor format excuses inaccuracy(記得速度和格式不能成為錯誤的藉口)。

(順帶一提,「內地來港定居未足七年人士」和「持單程證來港者」的確不是完全對等的,前者的定義中有提到「透過單程證計劃抵港但其後選擇多數時間留在內地或移民往其他國家的人士」是不包括在定義之內的;但既然我們感興趣的是他們來港後對香港經濟的影響,此一差異不單是一個問題,反而使之更為合適。)

李先生有時間找回超過十年前筆者與雷鼎鳴教授的報章論爭作開場白,卻連自己論點基礎的數據定義也沒有查證,這恐怕不是一個很值得鼓勵的討論態度。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梁啟智不夠 Fact 的 Check 李鴻彥

「學術界不應降低對論據的嚴格要求,否則很易使後學誤入歧途。」執筆前還提醒自己要善用時間,只是看到科大教授雷鼎鳴向地理學學者化身經濟專家的梁啟智贈言時,一言驚醒。專家周一(9 日)上載一篇題為〈Fact Check:Now 新聞的移民數據〉的文章,並羅列「冇基線、用錯數、欠深度」3 宗罪,炮轟我在 3 月初在《Now 財經台》擔任嘉賓主持的節目〈數字.你懂的〉。該集內容以〈大媽新移民食窮政府?〉為題,細說單程證來港人士對香港經濟、社會福利以至人口結構等構成的壓力。

不認識亦沒有興趣認識專家(財經界專家比比皆是),只是看到專家對自己主持節目提出疑問及大興問罪之師,確有必要正視及自我檢討,發現專家所言甚是,引用數據時確有改善的空間,例如標注出處等等,承蒙賜正,謹此致歉。

可惜往下仔細研究、細嚼專家在文中發表的觀點後我後悔了,後悔沒有謹記善用時間這 4 字,白白虛耗了 2、3 小時,反正時間被虛耗了,不能只有我看到。原來欺世盜名的專家不單單充斥在財金界(特此澄清,我不是說時事政經專家梁啟智)。

專家在文中嘗試找出新來港定居人士對香港經濟的影響,他以《2016 年中期人口普查》有關內地來港定居未足 7 年人士專題第 57 頁中的表格,去判斷新來港人士工作比例愈來愈多兼定性為「有貢獻」:「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分開性別計算的話,最新的男性來港定居人士的勞動參與率比全港數據還要高!(專家是用感嘆號的)是的,如果你要視有沒有工作為一個『貢獻』的指標的話,男性新移民原來更『有貢獻』。」

首先,內地來港定居未足 7 年人士不完全等於單程證,為什麼專家可以粗疏地以內地來港定居未足 7 年人士與 10 多年來累積逾百萬人的單程證比較?來港定居未足 7 年的人士包括工作簽證等等。

其次怎能單純地以內地來港定居未足 7 年男士的勞動人口參與率與全香港男士的勞動人口進行比較?內地男士來港定居的其中一個目的是打工,而香港男士到了 60 歲以上會步入退休年齡,你認為內地人士貪圖香港自由空氣還是物價水平高昂而特意來港退休?

專家要做比較特別是炮轟他人時,更不應該「冇基線用錯數欠深度」,建議專家細分不同年齡層,2006 年 55 歲以上的內地來港定居未足 7 年男士勞動人口參與率是 32.8%,2016 年 55 歲以上的內地來港定居未足 7 年男士勞動人口參與變成 58.7%,繼而扯高整體比率。

不過這個數據指標性有限,原因可能是他們沒有像香港男士一般退休,亦可能是基數過低下偶發性現象,因為你沒有提究竟所謂的內地來港定居未足 7 年男士有多少實數。

慣寫千字萬字長文的專家應該從未在電視台工作,誤以為節目主持人可以所有資訊擠壓在短短的數分鐘節目內,典型在象牙塔生活的人。

香港很多專家。



本帖最後由 folee2008 於 2018-07-11 17:17:05 編輯
2004-10
分享 分享 讚好人數:0查看名單

頁首 帖首 在本分區發新帖 曾訪分區
重要提示:為免用戶蒙受損失及為公平起見, 一律嚴禁透露商戶或裝修師傅資料, 違者會被警告, 嚴重者將被禁言甚至禁訪本討論區, 敬請合作。 (詳情) (用戶守則)
抱歉! 你無權回帖。
如果你已建立帳戶但未登入, 請按此登入
你未建立帳戶? 請按此建立帳戶。(完全免費)
建立帳戶後請按此重載本頁

公屋申請速報系統 X
分區表  登記 登錄 頁首 回帖 搜索 頁尾 在本分區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