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綸的回覆是,政府認同香港在提升宜居度和改善居住空間方面仍有進步空間,不過「改善居住空間不能單靠政府制訂居住空間的硬指標,更重要和治本的方法是持續增加土地供應」,要到日後土地緊絀情況有所改善時,才有條件談人均居住面積標準。
誠然,土地資源緊絀,增加單位供應會比加大單位面積,在目前公屋輪候冊仍有約28萬個家庭等待「上樓」情況下,當然會較為重要。不過,港人住得「細、貴、擠」,其實亦已達臨界點,眼見現時新落成的私人物業愈劏愈細,政府更加應該及早立例管制人均居住面積,而不是容讓這類超細單位大量存在於市場之中,否則日後才規管,其實已經太遲。
現時土地確是不足,有必要繼續開拓,但制訂人均居住面積標準同樣要做,政府經常說要「多管齊下」改善問題,無理由對此採取迴避態度。
劏房戶居住環境已相當狹窄,但新落成的樓盤也不好得哪裡去。(資料圖片)
「廁所盤」誕生 有樓隨時變恥辱
在樓價租金有升無跌、政府又不下定決心規管人均居住面積之下,可以預期日後的單位,將會愈縮愈離譜。日後新建成的單位,面積如同正常單位的廁所,簡稱「廁所盤」,相信不是什麼奇事。
社會傳統智慧一般認為,將私人房屋改劃成公營房屋,好處是可以容納更多家庭。然而,這個理論日後可能已不再適用,因為不論租買,面向大眾的私樓樓盤愈建愈細,劏盤、納米樓愈建愈多,已經顛覆一般人對於「私樓」的理解。
為方便說明,大家不妨再設想一個情景:在「公屋潮文」中,如果「未來外母」見女兒的男友是住私樓,會即時「心心眼」,男方預料「有雞髀食」。可是以現時私樓單位愈劏愈細,日後就算是「有樓」一族,「未來外母」都可能要再問一句「你住間屋幾多呎」。
如果擁有的只是「廁所盤」,貴為「有樓階級」的男主角,在「未來外母」眼中,可能連住公屋的「廢青」也不如,「心心眼」隨時變「嬲嬲豬」。「雞髀」大概會返回冰箱,男主角可能連雞屁股也無機會吃到。